等离子电视蛰伏内修 32英寸有望续写辉煌
2008-01-03 来源:中国电子报 文字:[
大 中 小 ]
2007年,对等离子阵营来说,是蓄势待发的一年。虽然整体市场受液晶的挤压,规模相比去年也出现不小的缩减,但32英寸等离子电视在今年试水成功,并从32英寸液晶电视市场中抢得一些份额,大大鼓舞了等离子阵营的信心。此外,在50英寸及以上大屏电视方面,由于液晶面板供求紧张的影响,等离子电视在这块的市场并没有出现减少的迹象,甚至某些尺寸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这样,等离子厂商年初锁定的“要么朝小屏走,要么朝超大屏发展”两个主要方向都进展顺利,虽然整体规模在平板电视总销售量中的占比在下降,但这一年的蛰伏显然为明年做好了准备。
不过今年对等离子阵营同样有不利的消息,韩系品牌如三星、LG对等离子的宣传和投入进一步减少,期间不断传出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停产的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行,更是造成了目前松下、日立这两家厂商独大的局面;另一方面,受液晶电视挤压影响,即便是松下和日立这样坚定的等离子阵营拥护者,今年在中国市场对液晶电视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日立37英寸液晶电视已经在卖场有销售,据说松下在液晶这块也准备有所动作,此外液晶之父夏普收购先锋股份,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等离子阵营的信心。
市场:销售量下滑一成
2007年,等离子阵营内的厂商过得并不顺利,从年初到年末,虽然期间竞争对手液晶阵营一直经受着面板紧缺的危机,但这些并没有对液晶阵营产生致命伤害,其对等离子阵营仍然保持强有力的冲击。这种冲击让等离子厂商在这一年内格外低调,而且等离子电视在平板电视中的占比已经降到了近些年的最低点。
据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共生产平板电视1161.0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66.1%,其中液晶电视的出货量为1108.0万台,同比增长71.6%,等离子电视53.0万台,同比减少0.3%,而去年前三个季度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92.4%和7.6%,今年等离子电视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已经降为4.6%。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发布的2007年前三季度统计结果也显示,液晶电视已经占到所有彩电的19.2%,而等离子电视市场份额差不多为液晶电视的1/10,同比也有不小的近10个百分点的下滑。
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1-10月份对全国300个城市2800家门店销售监测数据显示,等离子电视零售量为28.2万台,零售量占所有彩电的比例为2.51%,同比下降7.3%。零售额为32.8亿元,零售额占所有彩电的比例为7.08%,同比下降24.1%。
由此可以看出,等离子电视零售量同比减少了近一成,而零售额同比减少了两成多,零售额下降的速度明显超过零售量的下降速度,这其中抛开32英寸等离子电视上市带来的零售额下降因素外,今年等离子电视价格下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统计显示,虽然等离子电视的平均价格没有出现大幅下降,但消费者最受关注的价格区间则从万元降至8000元左右,这让很多厂商不得不作出降价促销这些无奈之举。
当然,从下半年开始,由于32英寸和50英寸及以上等离子电视良好的市场表现,等离子电视市场已经流露出回暖的迹象,据中怡康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等离子电视的零售量达到了7.2万台,其在所有彩电中的占比也达到4.39%,环比上月增长112.3%,同比去年10月增长71.46%。零售额达到7.5亿元,占所有彩电中的比例也上升1个百分点达到8.76%,环比上月增长121.4%,同比去年10月增长37.5%。
此外,对等离子阵营来说,今年下半年好消息不断:投资几十亿元的长虹等离子面板工厂步入正轨,计划明年中期就能顺利投产;先锋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了第八代“KURO”等离子电视;松下37英寸商用等离子电视大获成功,明年可能引入民用市场;三星SDI宣布为适应明年市场需求,将量产32英寸高清等离子面板。
更为重要的,去年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牵头,长虹、松下、日立等厂商一起成立的等离子专业委员会今年也传来消息,称正在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动态解析度标准,相信该标准的出台,对整个等离子市场的回暖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品牌:松下日立两家独大
由于受液晶电视挤压,等离子依旧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而且参与到等离子电视整机销售的企业越来越少,能独立对等离子这块开展研发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这一方面造成了等离子电视市场的不断萎缩,更导致在等离子市场松下、日立两家独大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继去年索尼、东芝相继宣布全面退出等离子电视市场后,今年等离子市场又生波折,韩系企业如三星、LG虽然没有明确放弃等离子电视的想法,但他们对等离子的宣传和投放显然弱了很多,而这其中LG更为明显。此外,在今年年初的时候,飞利浦也明确表示未来发展平板电视的重心将放在液晶电视上,而基本放弃等离子电视。
从厂商阵容来看,目前国内彩电厂商中还在推等离子电视的企业有长虹、海信、海尔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外资彩电厂商有松下、日立、三星、LG等四家,其他原先也推等离子的企业如飞利浦、厦华等也基本处于甩货的状态,零售量份额已经不到1个百分点。
从产量上来,与前几年三星、日立、松下等厂商时隔不久后就宣布将投资新等离子面板工厂的情况不同,今年以来,投资等离子面板工厂的企业已经不多。唯一的一条信息是今年1月10日,松下宣布投资28000亿日元(约23亿美金)在日本兵库县尼崎市建造全球最大的等离子电视面板工厂。
这样算来,目前2007年等离子面板供应情况是松下1150万片,三星、LG和日立的面板产能分别为730万片、450万片和400万片,而先锋的产能则在150万片左右。
这种上游资源的集中,当然有利于企业个体形成规模效应,但是等离子电视也被这几家企业给垄断,这其中大部分又被松下、日立给垄断。
中怡康1-10月份统计数据显示,等离子电视的零售量为28.2万台,其中松下等离子电视零售量达到8.4万台,零售量占比达到29.7%;日立等离子电视零售量达到7.8万台,零售量占比达到27.5%;长虹等离子电视零售量为3.3万台,零售量占比为11.8%;海信等离子电视零售量为3.28万台,零售量占比为11.6%;海尔等离子电视的零售量为1.6万台,零售量占比为5.7%;三星等离子电视的零售量为0.9万台,零售量占比为3.1%;LG等离子电视的零售量为1.2万台,零售量占比为4.6%;其他企业如飞利浦、创维等厂商的零售量只有两三千台,零售量占比更是低于一个百分点。
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松下、日立、长虹、创维这四家企业的零售量占比已经高达80.6%,这其中松下和日立两家的占比又达到57.2%,零售量优势凸显。不过据记者了解,虽然各企业零售量占比各不相同,但各家主打的尺寸并不一样,比如海尔的上升是因为其32英寸等离子电视的热卖,而日立的市场占有率的取得则是得益于50英寸大屏等离子电视方面的优势。
对比上半年数据,今年1-10月份松下、日立的市场零售量占比并没有太大波动,甚至由于其他企业32英寸等离子电视的良好表现让他们的占比有了一定的下滑,但零售额这块他们并没有降低,等离子市场近70%的零售额都被松下、日立这两家企业所占据,而且10月份的比例又上升了两个百分点,零售额这块松下和日立已渐渐显露出垄断的征兆。
当然,今年的等离子市场有它的特殊性,等明年长虹等离子面板投产,32英寸等离子电视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后,这种状况或许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价格:主流降至8000元
谈到等离子,今年主流价格下跌是不得不谈的话题。记得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在做等离子市场年度总结的时候,等离子电视的主流价格还在万元,时隔半年,等离子电视的最受关注的主流价格已经降至8000元上下。
我们可以关注一下各价格区间等离子电视的关注度,据中怡康统计数据显示,6000元以下等离子电视的今年1-10月累计零售量达到 4.2万台,同比增长17947.7%,其中10月份零售量更是达到2.3万台,环比增长106.3%;6000元-6999元价格区间段的等离子电视今年前10个月的零售量为 1.1万台,同比增长1467.8%,10月份的零售量为0.12万台,环比增长18.7%;7000元-7999元价格段的等离子电视1-10月份的零售量为1.9万台,同比增长339.7%,10月份的零售量达到 0.31万台,环比增长85.4%;8000元-8999元价格段的等离子电视今年前10个的零售量为3.5万台,同比增长127.3%,其中10月份的零售量达到了0.8万台,环比增长84.6%。(胡洪森)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