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平板企业未雨绸缪蜂入OLED争夺话语权
2008-01-22 来源:信息时报 文字:[
大 中 小 ]
自从索尼宣布年内上市厚度仅为33毫米的新兴平板电视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机)以来,液晶电视就刮起了至薄至轻的风潮。伴随索尼三星等企业近期陆续发布的新产品,OLED更是异军突起,被称为液晶和等离子的替代技术。而国内外平板企业纷纷进军该领域,未雨绸缪,争斗话语权。
异军突起 OLED成香饽饽
LCD(液晶)不可抗拒的流行趋势并未减慢OLED的发展,在老牌厂商爱普生积极耕耘OLED市场的同时,其他日本巨头纷纷开始高调登场,索尼和东芝几乎是同时宣布将正式投产OLED电视,松下、佳能和日立近期也拟联手在平板显示器领域开展合作,以促进OLE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索尼11英寸OLED电视的推出和三星4代线的量产,也因此有专家把2007年称为OLED的元年。对于2008年市场,业界投资信心增强,特别是日本企业,如索尼、东芝、日立、松下等又都纷纷进入OLED领域,同样在平板电视上与索尼争夺的三星也开始了OLED的发布,并将新一代平板电视的研发集中在OLED上。
日前LG、三星、夏普等日韩品牌都已经组成了几百人的研究团队在开发OLED技术,并已经形成了竞争态势。
平板电视走向“轻”“薄”
OLED除了耗电量低以外,最的优势莫过于“轻”和“薄”,而从平板电视2007年流行趋势来看,如何做到更轻更薄成为新的课题。
海信电器总经理助理刘卫东介绍,用LED背光源的产品正变得越来越薄。“夏普在2007年8月底发布了52英寸超薄电视,厚度仅有的20~29毫米,这款产品当时震惊了世界。仅仅一个月后,三星就发布了一款只有10毫米厚的42英寸电视,这种厚度已经接近目前的技术极限了。”
而这种趋势,在2007年年底举行的亚洲最大消费电子展——日本高新技术博览会(CEATECJapan2007)上体现的更加明显,夏普、日立和JVC等日本三大厂商纷纷打出超薄牌,公布了最薄达到19mm的超薄型液晶电视。
对此,TCL多媒体中国业务中心总裁韩青表示,三星、索尼等展出的都是概念性的产品,大规模量产估计要等到2010年,但2007年上市的液晶电视新产品则已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超薄化的趋势。
国内企业跟进OLED
虽然在这几年并不会形成气候,但三星、索尼已经在这块早早植下了根,所以这方面也引起了国内厂商的警觉。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企业在LCD时代的困局,或可借助LED或OLED的技术转型获得突破。
事实上,未雨绸缪,国内厂商开始关注OLED并不晚。2007年9月,广东正式筹建广东OLED产业技术研究院。维信诺公司正在建设的我国内地第一条OLED生产线,预计2008年下半年将量产PMOLED产品。继维信诺之后, 四川长虹和吉林环宇等也宣布上马OLED项目,长虹计划投资3.6亿元在成都建设OLED生产线;上广电、京东方等也在加快OLED技术方面的研究。
长虹新闻发言人何克思表示,长虹结合自由资源,从技术创新战略出发,进军OLED产业,旨在储备技术,赢得将来在市场上的主动权,以满足多元化的显示市场需求。
不过,对大陆企业来说,如果想借助OLED实现彩电的复兴,首先必须加大对技术投入,在技术成熟时迅速形成产业规模,这样才能最终掌握市场话语权。
相关链接 OLED电视量产尚待时日
平板行业尚处在技术完备期,OLED的发展趋势倍受业界关注。但其目前还只能做为平板行业的一种方向,距离量产普及尚需时日。
记者了解到,虽然将来技术更优秀的OLED会取代LCD和POP(等离子)电视,但有机发光显示技术还存在使用寿命短、屏幕大型化难等缺陷。技术尚不成型,还处于不断研发和完善中,厂商所推出的OLED电视大多属于概念机,还没有实现真正的量产和普及。
松下AVC网络公司总裁Toshihiro Sakamoto称,采用OLED技术的电视机会受到消费者青睐,但这还需要时间,OLED电视将在2015年形成市场规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OLED电视在成本、性价比上不会超过液晶或等离子电视。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