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保监局车险欺诈数据库显成效
2008-01-18 来源:中国保险报 文字:[
大 中 小 ]
今年,南京市一汽修厂两名合伙人10个月竟故意“制造”交通事故19起,南京警方调阅车险欺诈数据库,成功破获这起高达55万余元的诈骗案。这便是江苏保监局建立的“车险欺诈数据库”战果之一。
近年来,机动车辆保险诈骗案件呈数量增多、案值增大、手法多样化等趋势,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和金融稳定。据江苏保监局不完全统计,2006年江苏省发现涉嫌车险诈骗案件1900件,涉嫌诈骗金额1860万元,全省因机动车险诈骗损失高达2亿元,仅南京市每年车险诈骗损失就达4000余万元。
为重拳打击车险骗赔,江苏保监局指导省保险行业协会,开发建设“江苏省机动车联合信息平台”,各家保险公司将已发生的骗保、骗赔材料,以及存疑的赔案材料收集起来,统一提交到保险行业协会。协会对涉案机动车辆、人员的所有理赔信息进行进一步梳理。通过这样一个全行业的保险欺诈数据库,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与南京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联手,共同建立一个车险欺诈数据库,各家保险公司之间实现了信息的互通,让骗保分子无处藏身,为破案提供了全面的信息。
江苏车险欺诈数据库建立以来,联手警方破获288起诈骗案,涉案金额1475万元,抓获人员145人,同比诈骗案下降率达20%左右,仅江苏人保全辖区共查处假骗案件约1300件,减少及追回赔款损失近2100万元。
■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及时发现可疑案件
10月份,江苏某保险公司报案称,南京市某汽修厂员工赵某等人采取故意撞车伪造交通事故等方法,有诈骗保险理赔金嫌疑。
这起车祸系赵某驾车追尾撞上了一辆本地牌号小轿车,最后导致四车连撞,被撞小轿车只是后车灯有一个小裂缝,而赵某的车却损坏非常严重。经鉴定,此次车辆撞击痕迹和数月前另一起交通事故痕迹一致,非常可疑,保险公司因此报案。
经审查,赵某交代,这家汽修厂老板李某先后购买了8辆大宇、本田等进口旧机动车,采取故意撞车伪造交通事故,并开具假修理发票、私刻他人修理厂发票税务章等方法,先后故意制造了19起车损事故,共向两家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55万余元,警方通过车险欺诈数据库轻松破获。
江苏建立车险欺诈数据库,保险行业协会和公安经侦支分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及时掌握各地区保险理赔中诈骗分子的犯罪特点、规律,定期开展调查,制定打防对策。
创新动态协同办案机制,公安、协会和保险公司三方互动,保险公司受理赔案时发现有疑点时第一时间提交协会,协会利用信息平台迅速搜索梳理,发现诈骗疑点立即移交公安经侦,公安部门不定期向保险公司、行业协会发出防范预警和诈骗分子的新手段、新动向,在源头上防范诈骗犯罪。
■数据库信息积累
利于总结诈骗规律
通过车险欺诈数据库破案的经验积累,针对保险诈骗隐蔽性高、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总结出保险诈骗的常见八种“骗保”伎俩。
1、刻意选择制造事故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在夜深人静时,在城市偏僻处、乡村普通公路上、十字路口拐弯处制造事故。
2、报案时事故车辆大多不在第一现场。大部分骗赔案报案时事故车辆都停放在修理厂或已离开现场。
3、骗赔者熟悉保险索赔要点。骗赔者对车险理赔有较深的了解,对保险公司的整个理赔流程非常熟悉。另外,在索赔时态度较为苛刻,如经常以投诉为要挟,甚至以恐吓相威胁,转移理赔人员的注意力。
4、造假过程往往由修理厂直接或间接参与操办。修理厂利用其与车主的关系,或利用大部分车主办理保险索赔时怕麻烦的心理,能轻易取得代理索赔权及车主的驾驶证、行驶证等有关证件。
5、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制假造假,提供虚假证明(件),企图蒙混过关;尤其是少数权力部门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国家法律法规,利用手中的权力,试图从保险公司这个“唐僧”身上剐块肉。
6、故意制造车辆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保险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和车辆修理厂的合伙老板,指使他人将“小毛病”的车子开出去,故意制造重大的交通事故,以骗取高额的事故理赔金。
7、购置高档的二手车。为了骗取高额的保险赔偿金,犯罪嫌疑人往往会到二手车市场购置多辆高档品牌车辆,如:凌志、宝马等,之所以选择这些车辆,是看中了它们配件价格高,保险公司进行定损,是以汽车零件的原出厂价格进行估价,修理厂只要买副厂件,就能修好车子,其中的差价、利润显而易见。
8、恶意重复保险。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犯罪嫌疑人庄铭和蔡渔对同一台车辆在两家保险公司同时进行投保,对发生的同一起伪造的交通事故,在同一天,不同时间,向两家保险公司分别报案,从而使得到的赔偿远远超过保险价值。
■“骗保”案屡禁不止
原因何在
我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对“保险诈骗罪”做出了详细界定,并明确规定对于涉嫌“骗保”的单位人员,最高能够处以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判处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尽管如此,“骗保”案件还是屡禁不止,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着“骗保”案件滋生?
办案民警解释道,目前我国保险业制度不够完善,保险公司之间没有相互联网,致使一车多保、夸大车损的个案屡见不鲜。又因为“骗保”案件界定复杂,加之“骗保”案件具有伪装、隐秘性强的特点,在可观的“经济效益”驱使下,不少不法汽车维修商敢于铤而走险,这些都是车辆“骗保”案件滋生的原因。
“但是,在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因素则是车主的默然。”办案民警表示,在侦破两团伙系列性骗保案件中,民警发现,有的车主明明知情,却不向警方报案。车主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该团伙作案越发猖獗,甚至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
因而不难发现,在车辆“骗保”案件中,不法维修厂老板是受利益驱动的始作俑者,而放任的车主则扮演了“帮手”的角色。
■车险骗赔趋向团伙
打击骗保任重道远
由于骗保得手比较容易,不法分子结成团伙骗保,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不久前,苏州公安部门和行业协会联手捣毁了一起特大车险诈骗团伙,已抓捕近20多名涉案人员(其中还有涉案的公安人员),捣毁了一家汽车修理厂,为保险公司减少直接损失近百万元。要将打击骗赔活动作为一场持久战,各公司加强内部管理,加大理赔人员素质教育,提高车辆定损、理赔技能和规范化管理,从内部堵塞漏洞,建立行业内部管理机制,制订打击骗赔联合机制实施办法,保证信息畅通、数据完整,为打击骗赔奠定基础。
然而受利益驱使,加之车险骗赔手段更加隐蔽,不法分子仍会伺机而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保险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车险赔付每天都很频繁,而保险公司的理赔人手却严重不足,车险理赔存在不少“漏洞”,就特别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打击骗保任重道远。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