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实行的是“22个工作日+4%”原则,至今已经过12次调价考验。不过这个颇为复杂的调价流程等因素影响,明显滞后于国际原油价格,致使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初衷大打折扣。由此,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调整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此外,国内油价一直面临“追涨不追跌”的指责,12次调价也似乎在印证这一说法。卓创资讯油品分析师刘峰指出,“4%”的条件也是现行油价机制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举例如下:
据测算,按照达到22个工作日且原油处于相对理想的前提下:当原油从80美元涨到83.2美元,涨幅达到4%,油价及时上调;但当原油从83.2美元跌回80美元,跌幅却不到4%,油价维持不变;当原油再从80美元涨到83.2美元,涨幅达到4%,油价上调……如此反复,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将出现涨多跌少的局面,甚至油价将被推至最高。
自10月26日国内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后,国内成品油再次上调的时间窗口早在11月中旬已经打开,但发改委迟迟未有行动。监测数据显示,11月30日国际油价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5.48%,明显超过调价红线4%,而且距离上次国内成品油价调整日也早已过了22个工作日。其中投资银行瑞信昨日发布报告称,中国的成品油价已经符合加价条件,基于通胀的考虑,可观望政府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