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中国电网驶入发展快车道 达到世界电网新高度
2009-09-15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    ]

    新中国成立之初,变电容量有限、电压庞杂无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中国人的梦想。伴随着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电力引擎的转速也越来越快。中国电网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追赶后,终于到达世界电网

的新高度。

    从网碎电少到联网供电——

    电网规模和传输水平不断升级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仅6475公里,变电容量346万千伏安,部分城市和广大农村

尚未通电,我国电力在一派“重整河山待后生”的状态中艰难起步。

    由于经历长期的军阀割据和战争创伤,上世纪50年代我国仍没有统一的电压标准,一度出现22千伏到154

千伏各个电压等级“混战”的局面。为改变电压庞杂无序的状况,1959年国家颁布电力系统的统一标准《额

定电压》,自此,我国电力系统终于有了自己的“标尺”。

1954年1月26日,从天寒地冻的黑土地传来喜讯:新中国历史上首条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松东李线建成

投运,将丰满水电站强大的电力输送到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等工业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国家“一五”计

划的全面完成。

    即便是在“文革”动荡中,面对国内生产停顿和国际技术封锁,中国电力人也自力更生打造出超高压输

变电工程。1972年6月,我国第一条330千伏输电线路——刘天关线在西北高海拔地区诞生了,线路设计总负

责人孙林山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建设好我国第

一条超高压线路,为祖国争光,为人民争光。”

    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电网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1年12月22日,全长594.8公里的平武工程投运

,中国从此迈入由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500千伏俱乐部”,此后数年,我国500千伏线路飞速发展,逐渐构

成各省级和区域电网的骨干网架。截至2008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500千伏线路长达85047公里,变电

容量38604.1万千伏安。

    随着电压等级的升高和电网规模的扩大,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和南方六大区域电网逐渐成型

,为全国联网打下了坚实基础。1989年投运的我国第一个超高压、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工程——±500千

伏葛沪直流工程全长1045公里,实现了华中与华东电网的互联,也揭开了跨区联网的序幕。如今,西北华北

联网、西北主网与西藏、新疆联网等工程相继开工或审批,全国联网的基本框架已经成型。

    进入21世纪,西北330千伏骨干网架面对大规模、远距离的电力外送形势显得“力不从心”,750千伏兰

州东—官亭输变电示范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投运,建设750千伏骨干网架的宏伟蓝图从此铺展开来。目前,

西北已建成750千伏线路14条,总长度2080.19公里,形成大规模“西电东送”的格局。

    前进的脚步没有在成绩面前停止。2009年1月6日,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

程投运,中国电网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追赶后终于到达世界电网新高度。

    从落后到先进——

    科技创新攻破世界难题,瞄准智能电网

   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110千伏工程比世界第一个同级电压输变电工程晚47年;

   我国第一条330千伏输电线路比世界第一个同级输电工程晚20年;

   我国第一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比世界第一个同级工程晚23年;

……

    今天,我国建成的特高压电网站在世界第一,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比赛中,国家电网结束追赶的角色,第

一次成为领跑者。

    是什么让国家电网的角色风云逆转?答案只有四个字——自主创新。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使中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当时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周孝信凭着电子计算机

在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获得了科技大会奖。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周孝信认为,多年来电力科技创新一

路赶超有三点启示:“一是充分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不闭门研究;二是不完全照搬,结合国情,有自己

的特点;三是有信心形成国家电网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在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电网科技走出一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结合中国国情,对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并取得一系列达到国际先进技

术水平、广泛应用于电网各个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先后100多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提出“世界性的电网科技难题在中国,创新的动力也

在中国。”2004年底特高压输电项目启动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了321项特高压关键技术研究,在大电网运

行控制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直流试验基地、杆塔试验基地、西藏高海拔试验基地和

国家电网仿真中心等形成目前世界上实验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高的特高压研究体系,28项实验能力和指标

创造世界第一。

    如今,智能电网的新课题又提上了国家电网的创新日程,“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被定位为“特高压之后

电网发展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与创新”。而“中国式智能电网”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智能电网,以统一规

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为原则,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具有信息化、自动

化、互动化特征。据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主任王益民介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编制出《智能电网关键

技术研究框架》,重点开展新能源接入、特高压输电、电网运行控制、数字化变电站与数字化电网、灵活交

直流输电及储能、电网环保节能等方面的研究。”不久的将来,当这些研究成果“入驻”电网,享受智能电

网带来的智能生活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从不适应到排头兵——

    转变发展方式使企业快速发展

    2002年底,在电力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的国家电网公司,起步不久就遭遇全国性缺电的考验。当时,这

个年轻的公司面临着两个“不适应”:一是电网发展严重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二是资产盈利

能力不强,与企业资产规模和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要求不适应。

    国家电网公司由此开始了逆境中的奋斗,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推进公司和电网发展方式转变,由传统的

国有企业向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集团转型,迅速驶入企业发展“快车道”。7年来,在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电

网建设长期滞后、自然灾害频发等重大挑战之下,国家电网没有发生重大电网安全事故,满足了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用电需求,担当起国有能源骨干企业的责任。公司实施户户通电工程,解决了364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

题,累计建设新农村电气化村16505个,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作为首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央企业

,公司掀起了国内企业社会责任风潮,在“企业社会责任50强”的榜单上名列榜首。在节能减排的主战场,

公司开展节能调度,逐年降低线损,支持可再生能源入网,成为节能减排的“排头兵”。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大舞台上,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奥运合作伙伴和奥运保电企业,创造了奥运史上

“供电零事故”的奇迹,用实际行动展示出全球最大公用事业企业的品牌形象。2009年,公司又提出“人财

物”集约管理理念,构建集中、统一、精益、高效的管理体系。在向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进军过程

中,公司在世界企业500强的排名一路上升,从2004年的第46位跃升到2009年的第15位。

    经历了从中压电网、高压电网到超高压电网,再到特高压电网的历程,经历了从分散到统一、从落后到

先进、从薄弱到坚强的崛起,中国电网事业用一个甲子的时间缔造出一段光辉岁月,还将迎来一个新的巅峰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