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粮食储备丰富背后的忧虑
2007-01-23 来源:中国保险报 文字:[    ]

  由于粮油的上涨,引起关注是自然的事,但对一些专家的“粮食储备丰富,不会产生粮食危机”、“我国粮食自给自足能力较强,不会受国际定价话语权的影响”等论调不必过于乐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粮食问题,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我非常赞同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所说的,虽然目前中国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

  其实中国的农业是脆弱的农业,仍然是靠天吃饭的农业,丰收很大的原因是我国没有发生特大的自然灾害,而一旦碰到1998年那样大的洪涝灾害,就显然要大面积减收。人不能胜天,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忧虑。一个小国大量进口粮食对国际粮食市场不会产生影响,而一个占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一旦要大量进口粮食,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对国际粮食市场就会产生动荡。一旦产生囤积封锁,就要付出沉重代价。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基础,粮价是百价之王,粮价也是通胀的重要预警信号,因此对粮油价格的判断与调控将对民生产生重要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6年10月发表的报告指出,全球正面临3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现时有40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粮食短缺,他们急需国际社会提供粮食援助,否则极有可能面临饥荒。报告更预计,2006年受不稳定天气影响,全球部分地区的农作物收成将减产,全球粮食产量预算只有20.13亿吨,比2006年7月份报告所预测的下降近800万吨,与2004年的26.8亿吨相比,连续第二年呈下降趋势。有科学家计算,1999年时全球粮食产量可养活全球总人口大约116天,但到了今年就只够苦撑57天,低于一般的安全水平(《香港文汇报》2006年12月8日)。也就是说,世界粮食也趋向紧缺势态,假如中国一旦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就很显然会加重了世界粮食危机。因此,我国应正视这个问题,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

  邻国印度的粮食危机,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但这个国家却在2006年出现了粮食危机。有报道说,印度进口小麦300多万吨,印度专家称,此举可能会暂时缓解印度面临的粮食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印度的粮食安全(2006年8月1日《人民日报》)。

  印度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耕地,气候条件优越。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也一直为本国能够自给自足和拥有丰厚的粮食储备而骄傲。但是现在,印度需要大规模进口粮食了。这个以软件制造业闻名于世的国度,为了解决自己国民的吃饭问题,开始掏出大把的银子来购买粮食了。作为和印度毗邻的大国,中国有着和印度类似的情况,但中国却没有印度那样多的耕地。中国和印度一直是世界上经济进步和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经济的大规模扩张,必然带来土地的重新配置和重新利用。粮食作物的低廉价格和农村长期对城市的经济输血必然导致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的降低,就这一点而言,中印两国农民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农民所面临的问题基本都是一致的。

  事实上,我国粮食总产要大增产很难,这是因为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水资源在萎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都给粮食丰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有数据表明,1996―2005年间,我国耕地从19.5亿亩减至18.3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333万亩,每年减少幅度在0.5%以上,未来逐年减少的趋势也难以逆转。因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粮食损失约120亿公斤。

  既然粮食增产的空间不大,要面对粮食危机,就必须加大储备,同时要大力提倡节约粮食。由于粮食涨价幅度大,农民大多把粮食抛卖,也就是说农民的存粮都比往年少。而国家的库存量比往年差不多,预计目前国家粮食库存在500亿公斤以上。然而,我对500亿公斤的库存量仍然持有怀疑。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制度,中央储备粮的利息和保管费由中央财政开支;地方储备粮利息和保管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开支。库存增多就会增加利息和保管费,于是一些储备粮库,为了套取国家的利息和保管费,往往在存储量上做文章。黑龙江富锦市粮库四次集体作弊,采取虚购、虚销国家储备粮、保护价粮41570吨,就是一个例子。其实,这种现象不是富锦市一个地方,综观报道,近年被查处的此类案件并不少。

  有句古话:“没有远虑,必有近忧。”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再说,我们做好迎接特大自然灾害的准备了吗?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我们必须要做好规划,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