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我国进口服装质量欠佳藏隐忧
2007-01-18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文字:[
大 中 小 ]
本网讯 2006年7至11月,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部署,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宁波、安徽、福建、厦门、山东、河南、广东、深圳、珠海、新疆检验检疫局等对进口服装实施监督抽查。从总体抽查情况看,我国进口服装质量状况不佳。
据统计,此次共完成258批次样品产地覆盖全球五大洲35个国家的进口服装的抽查检测,批次不合格率为36.43%,94批不合格产品中,标识不合格55批,纤维成分及含量不合格12批,安全项目不合格41批。安全项目主要集中在pH值、游离甲醛和色牢度项目。标识不合格涉及的进口国家范围较广,且与国内代理商有较大关系。
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与国际流行接轨以及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口服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进口服装与时尚、流行、品牌紧密相联,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商品。部分大城市的一些商场,每季甚至每月均有进口服装上柜,消费者开始认可和购买那些具有较高价格的国际品牌服装,我国的轻纺产品外贸状况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出口型。进口服装由于属于种类表目录外商品检验范围,长期以来成为检验检疫日常监管的盲点之一。
此次对进口服装的监督抽查,一方面是为了掌握和分析国外服装面料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另一方面是为分析总结监督检测有关情况,更加有效实施进口服装检验监管。
通过此次抽查,总体上反映出我国进口服装虽然批量不大,但不合格比率较高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特别是在标准执行上的双重性。
2007年新增香港享受零关税纺织品近30个
本刊讯 CEPA的实施促进了内地与港澳的经贸往来,货物贸易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06年经拱北海关进口的港澳CEPA商品货值8379万美元,税款优惠4276万元人民币,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5%和22%。
据《珠海特区报》报道,三年来,经拱北关区进口的港澳“零关税”货物税号从2004年的34个增长到目前的104个,涉及食品、药品、矿产品、化工、塑料制品、五金制品、机电、纺织及成衣制品等多个产业。
其中,服装成为澳门CEPA受惠的主打商品,约93万美元,占澳门CEPA受惠货值的52%。
“零关税”产品也为内地消费者带来了甜头。原来进口关税17.5%的港澳产服装,在CEPA项下以零关税进口后,内地的消费者可享受到价格降低20%左右的优惠。
根据CEPA的补充协议,2007年1月1日起新增加的香港享受零关税货物产品税号45个,其中六成以上产品种类为纺织品;同年增加的澳门享受零关税货物产品税号6个,澳门原产咖啡、邮票、清洁剂开始纳入受惠产品范围。至2007年1月,香港、澳门CEPA享受零关税货物税号分别达到1452个和631个。
延伸阅读 什么是CEPA?
CEPA的全称以中文直译是紧密经济伙伴安排。首次使用是2003年6月29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与香港签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在香港与大陆鉴定CEPA后,澳门也于2003年在澳门特区政府总部,由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安民和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在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上签字并举行签署仪式。然而,英文的简称统统用CEPA以概之。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