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007-01-24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文字:[
大 中 小 ]
几年来,通过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深化结构调整,特别是2006年农业部组织实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种植业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今年发展粮食生产起点较高、难度较大、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农业部要求各级种植业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六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认清形势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9800亿斤,这是改革开放28年以来第二次实现连续三年增产。最可喜的增长还不仅仅在产量,这一次的增长伴随着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2006年,农业部在全国通过开展优质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建设、生物灾害综合防控、产业化促进等五大活动,大力推广了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积极开展主体培训和示范,开展统一供种、配肥、防治等技术服务,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得到增强,科技的贡献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实现单产提高,品质改善。2006年粮食亩产达到314.7公斤,实现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尤其是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57%,比2003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粮食作物的效益功能开始显现。各地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复种指数,优化种植结构,实现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协调发展。几年来的优势区域规划正在成为现实,种植业涌现出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初步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产业带。而结构调整的深化,已将重点由区域布局向产业升级转变。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同时,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产业升级上,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由平面布局向纵深开发转变。河南小麦、吉林玉米、湖南水稻的加工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近几年,在保障食物供给和工业原料需求的同时,农业的增收、就业、能源、生态、文化等功能全面显现。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主干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几年来的历程告诉我们,用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式去改造传统农业,去发展粮食生产,我们有能力将粮食生产的效益提升,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明确目标
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农业部提出,努力构建现代种植业产业体系。总的目标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牢固;优势产业群体进一步形成,种植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转变增长方式,科技进步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经过10-15年的努力,逐步实现区域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初步构建起现代种植业产业体系。主要任务是:保障有效供给,提高竞争能力,促进协调发展。
保障有效供给首先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构建现代种植业产业体系过程中,确保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2006年,我国小麦、玉米大体供需平衡,但水稻有200亿斤的缺口。而国际市场可供粮源也在减少。在发展粮食的战略安排上,必须立足于提高国内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继续努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保障有效供给还要合理确定原料作物保障目标,保证产业安全。棉花、糖料、油料和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生产链条长,吸纳劳动力多,对农民增收和就业的作用巨大。确保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稳定国内的供应水平,应该是产业发展的底线。棉花力争到2010年,国内生产720万吨以上,自给率60%左右;糖料总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大豆面积稳定在1.5亿亩左右;油料面积稳定在2.2亿亩左右。
提高竞争能力首先要实现科技集约化。一要加强自主创新,力争在新品种培育、重大有害生物防控、节本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要实现生产标准化。要加强种植业产品标准的制修订,使良种、耕作、施肥、加工、包装等环节都有标可循。要在优势农产品产区和出口基地建立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三要实现产品品牌化。要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四要实现经营产业化。要逐步建立一大批产业化生产基地,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建立稳定的产销衔接和促销体系。
促进协调发展首先是不同作物之间要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种植业已经初步形成了粮食、经作和饲草作物的三元结构。今后要进一步优化布局,通过各种农艺措施,促进作物均衡发展。要确定主导作物和品种,形成主导产业。其次是不同区域之间要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在局部区域内率先发展高度集约化的种植业,中部地区要成为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基地和产业基地,西部地区要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三是种植业与自然、社会要协调发展。要把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生态农业、名优特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抓住重点
2007年是农业部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的第二年,工作目标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产量不低于2006年的水平。在稳定面积的同时,要进一步挖掘单产潜力,深入开展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力争实现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
农业部要求,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各地要明确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实现目标。一是政策要到位。要抓好良种补贴实施与管理。2007年良种补贴的实施范围、补贴品种和规模都会有新的突破,各地要在2006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项目监管,完善和规范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招标采购,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良种补贴政策及各地涌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要层层设立面向社会的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政策不走样、资金不流失。二是技术措施要到位。加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优质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各地要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通过展示示范优良品种、创建优质高产示范方,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和水稻精确栽培、小麦精播高产、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氮肥后移、免耕栽培等高产高效集成技术,黄淮海地区重点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西北地区重点推广地膜集水、秸秆覆盖及造墒播种等旱作农业技术,长江流域重点推广沟排渠灌等技术。三是专家指导要到位。加强工作督导和技术服务,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重点地区、主要作物进行工作督导和巡回技术指导,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田率和到户率。四是立足于抗灾夺丰收。严格执行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灾害监测,适时启动应急响应,确保物资和人员及时到位。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围绕粮食生产,农业部提出,2007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办《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精神,全力打好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攻坚战;计划在全国开展212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项目和8个中产田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将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项目县由目前的600个增加到1000个以上,实施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要加大推进农田节水,建立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项目区,力争示范区农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要突出抓好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和重要环节的防控工作,力争把粮食作物病虫害产量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下,单个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