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透过数字看“药害” 国务院将整顿市场
2007-01-24 来源:健康报网 文字:[    ]

  2006年,“药害”事件频发。国务院决定利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整顿药品市场秩序。在1月17日召开的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整顿和规范全国药品市场秩序半年来的结果。在会议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和专家就这些数字,分析了目前“药害”频发的根源所在。企业“主动”撤回药品注册申请品种3049个

  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组成38个工作组对128家企业和234个新药注册申请进行了现场核查,各地方局对24610个品种进行了现场核查,严肃处理和纠正了注册申报严重弄虚作假问题。在此期间,企业“主动”撤回注册申请和品种3049个;药监部门组织查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违规案件30件。

  专家分析:我国药品研发以仿制已有标准的药品为主,国家对于仿制的管理相对较松,一拥而上仿制的局面不时出现,于是一些企业为了争取时间,在注册过程中出现了“走捷径”、“造数据”、“假试验”等弄虚作假行为,再加上个别人违反药品注册管理规定,造成药品注册的不良风气,扰乱了正常的药品注册秩序。

  目前,国内制药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创新能力弱,缺乏自己核心产品,几十家甚至几百家药企生产同一种仿制药,造成低水平重复。从2004年起,我国每年的药品注册批件均超过1万件,但2002~2006年,一类创新药的累计申报数量仅70件左右。新药研发的混乱局面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很难扭转局面,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强力调控。

  收回GMP认证证书86张

  药品市场整顿中,药监部门加大对企业执行GMP情况的检查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偷工减料、掺杂使假、违规生产等不法行为。2006年共依法吊销4家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收回GMP认证证书86张、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药品生产企业142家。

  专家分析:2006年发生的“齐二药假药案”和“欣弗劣药事件”,一个是假药,一个是劣药,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两个制药企业都违反了GMP操作规范进行生产。自我国2004年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强制认证后,全国共有4600多家药厂获得GMP生产资格。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GMP改造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金压力,以及企业改制中责任主体的变化,一些药厂仅仅将GMP证书看作一个“通行证”,而“忘记”了这是保证药品质量的最基本的规范。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药企业频频违规生产就不奇怪了。一旦管理部门动了真格的,在半年多时间里就有如此多的药厂被收回证书和被责令整改。看来,只有管理部门动真格的,才能监督这些正规药厂按照规范生产,假药、劣药也就不会“走出”功厂的大门。

  查处违法药品广告51289件

  2006年全年共查处各类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33.2万件,涉案总值5.7亿元,捣毁制假窝点440个,向社会公告并移送有关部门查处违法药品广告51289件,累计依法吊销160家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收回GSP认证证书135张,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药品批发企业114家,限期整改11681家。

  专家分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监测的药品违法广告中,擅自篡改审批内容、未经审批违法发布的占到90%左右。这些违法广告,要么夸大疗效,要么增加功能主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骗走老百姓兜里的钱。无论是假冒伪劣还是违法广告,之所以“生生不息”,与药品流通环节的巨大利益息息相关,也只有控制住流通环节中的这些利益链,打击药品批发零售经营企业销售假冒伪劣药品等违规违法行为,打击药品代理商违规发布药品广告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这些弄虚作假、失信违法、恶性竞争的恶习。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