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展望:2007年国内外大豆走势保持上升基调!
2007-01-19 来源: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文字:[
大 中 小 ]
2006年的期货市场可以说是金属能源等工业产品与农产品各占半边天。上半年,基本金属、贵金属和能源轮番上涨,创出了近年来的新高,在这些品种风光的时候,农产品价格一直蛰伏于低位。下半年,随着小麦、玉米价格的启动,大豆价格可以摆脱低位向上运行,农产品开始了自己的牛市行情。通过CRB能源、 CRB金属的指数图表与CRB谷物油籽的指数走势对比可发现,金属和能源的走势远远超过谷物农产品。这就为今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提供题材和空间。2006 年下半年农产品的牛市行情很大程度上也基于此。
第一部分:2005年市场回顾
2006年大豆市场相对前几年的行情来说,当年走势比较平淡,大部分时间延续了上一年度的走势。从9月份开始,市场才逐渐摆脱了前期慢漫漫跌市进入上升阶段。总体来说,2006年大豆市场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月初至7月下旬。该阶段价格总体以下跌为主。2006年1月4日开盘后价格不断下行,跌至1月17日开始反弹,但在未有效突破阻力位进入整理,4月3日向下有效突破了三角形整理的下沿,空头趋势再度确立。此后价格反弹受阻于阻力位2693点后跌幅加大,于7月27日跌至低点2445点时开始出现反弹,但指数反复震荡形成了三角形整理。
第一阶段走势特点:在上半年里,大豆价格一直处于下跌过程中。当期的基本面利空因素占大部分,尤其是禽流感对养殖行业和养殖行业留下的阴影一直没有消退,并且南美大豆产量基本正常,使得大豆价格难以形成上涨行情。
一、禽流感
国际粮农组织预测,2006年全球禽类产品消费量为8180万吨,比原先预计的8460万吨下降近300万吨;全球禽类产品市场的贸易量约为810万吨,比先前估计的860万吨减少50万吨。由于人们对禽流感的恐慌心理,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一些国家禽类产品的消费量将会下降。据该组织统计,自 2006年2月中旬以来,意大利禽类产品消费量下降了70%,法国下降20%,北欧地区则下降10%。流感相继扩散至中亚以及东欧部分国家及地区,引发了上述地区对禽肉类食品的恐慌,间接的打压了欧亚两大洲对豆粕的消费。另外,巴哈马群岛的禽流感凝似也将美洲大陆带到了疫区的边缘,使得市场进一步雪上加霜。另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表示,禽流感病毒不久后可能在全球传播,并可能导致全球二百万至七百万人感染禽流感而死亡。禽流感疫情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饲料企业,油厂及贸易商对后期市场观望心理加重,需求的下降对大豆的价格影响最大。在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上半年大豆消费进一步萎缩导致大豆市场迟迟没有起色。另外,从下游畜产品生产价格变化也可以看出,养殖行业的低迷对大豆大豆市场的影响。
受生猪和家禽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2006年第二季度,我国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跌15.2%,带动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下降5.6个百分点。生猪、家禽价格下降是畜产品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与2005年同期相比,二季度生猪价格下降23.4%,家禽价格下降11.6%,禽蛋价格下降12.6%。生猪、家禽和禽蛋价格下降带动畜产品价格分别下降12.6、1.6和1.3个百分点。畜产品价格下降主要是由于在肉类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出口受阻,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趋于下降。禽流感疫情一定程度加剧了畜产品市场的过剩压力。
二、大豆产量
2006上半年全球大豆供需情况没有明显的改变。美国农业部预计,美国大豆库存数字仍是5.65亿蒲式耳其他方面的数字也没有变化。只是略微调低巴西 2005/06年度的大豆产量150万吨,至5700万吨,其它国家产量没有改变,需求总量也没有大的变化。2005/06年度巴西大豆播种面积约为 2220万公顷,由于部分州因生长阶段的干旱和收割阶段降雨以及一些地区的锈菌病使得产量低于预测水平,总产量由先前预计的5800万吨水平调低至 5600万吨左右,但总体仍高于上年度。阿根廷2005/06年度大豆产量为4075万吨,较2004/05年度大豆产量为创纪录的3830万吨增加了 245万吨。而阿根廷农业部预估2005/06年度大豆产量为创纪录的4020万吨。美国农业部预估阿根廷2005/06年度的大豆产量为4130万吨。可见,阿根廷实际产量略高于本国农业部预计数量,而低于美国农部预估数量。
三、锈菌病对大豆的影响
大豆锈菌病对作物具有较强的危害性,是一种高致病、靠风传播的真菌,病菌通常在开
花期开始传播,如果不加以处理,则会造成大豆减产幅度高达80%。2005年亚洲锈菌病造成农民损失金额达到20亿美元,其中67%是用于购买农药的额外费用。农药通常不会完全消除病菌,因此需要多次喷洒农药才能阻止病菌蔓延。2005-06年度巴西共发现了1409例病菌,截止2006年2月21 日,巴西农业研究机构EMBRAPA称,巴西亚洲大豆锈菌病例目前已达到968例。据2006年4月21日巴西政府农业研究机构Embrapa称,受亚洲锈菌病影响,截止4月21日巴西05/06年度大豆产量将减少150万吨。位于巴拉那省的Embrapa当时预测称,因产量下降及喷洒农药导致生长成本提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到17.5亿美元。而在截止到2006年11月30日巴西共有五个省发现了大豆锈菌病,但2006年病菌案例低于去年水平。
2007/2008年度的大豆需求状况。近几年美国大豆国内压榨量呈刚性增长态势,最近4年平均增幅3000万蒲式耳的。2007/08年度压榨量估计为18.10亿蒲式耳。2006/2007年度美国大豆出口预计达到12亿蒲式耳,加上其他几项,2007/08年度美国需求总量预计为31.63亿蒲式耳。
2007/08年度美国大豆期末库存应为2.93亿蒲式耳,而上年的期末库存为5.65亿蒲式耳,库存消费比由上年的18.3%跌落到9.26%。美国四十年来大豆库存消费比的最低水平为5%。2007/08年美国的大豆库存消费比一下子从25年的高点,回到近40年来比较低的水平。
因此未来大豆需求将可能变得紧张,对于2006/07年度期市豆价的上涨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利多因素。
3、基金持仓
2006年下半年基金从金属市场转战于农产品,随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能源大战,农产品更是得到各大投资基金的关注。德意志银行指数基金为代表的指数基金成为新贵。据了解,2007年基金在商品期货上的资金达750亿-1000亿美元,估计明年还会有500亿新资金流入商品期货市场,这样更加剧了商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
CBOT11月大豆合约在10月4日至11月9日27个交易日中暴涨130美分/蒲式耳,基金净持仓也从10月3日净空38386手翻至11月7日的净多33899手。到12月26日,基金在大豆净多54742手,基本上是当年最高水平,基金净持仓占总持仓比例是13.8%。接近15%的临界点。从基金净持仓占总持仓比例统计可发现,15%是基金对大豆价格影响的关键点。如果突破这一界限,价格可能加速上涨或下跌。基金在市场角色发生变化,由价格的追随者变成主导者。
现在基金普遍看好农产品价格,并增加资金配置的比例,这预示这今后基资金在市场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农产品价格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会有所减弱。
4、其他因素
2006年国际船运费价格一直维持上升趋势,波罗的海航运指数不断上涨。美湾至太平洋航线的运费从年初的33美元的最低价一直上涨到在50美元/吨以上。海运费上涨主要和国际船运市场需求上升有关,中国采购铁矿石和每年原油进口的增加加剧了运力供应紧张的局面。海运费高企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大豆CNF 贴水报价和我国进口大豆价格。如果美盘大豆今后继续走强,势必影响未来国内油脂企业采购的成本,进而影响企业效益。
此外,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而美元不断贬值,这对国内大豆期货市场形成了压力。美元贬值使得进口大豆价格相对较低,导致进口量增大,进而削弱了国产大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造成我国大豆价格受其牵制而走低,不利于大连大豆期货价格的上涨。
二、未来走势分析
以CBOT大豆指数图为例,2006年9月底开始,价格从550美分向上运行,摆脱了盘整多半年的底部区域。向上运行了10周,在突破了680- 660美分的箱体后加速上涨。当前合约面临700美分阻力。该位置也是前期的成交密集区之一,如果遇阻回落,期价还有可能再次回调到665美分12月低点位置。
图形上分析,后期价格有望挑战760美分前期的高点。长期趋势看,大豆还处在突破盘整以后升趋势过程中。月线分析,大豆上涨第一目标750-760美分,第二目标800-810美分。投机资金和市场人气是多头的主要力量,南美天气情况将成为最近价格涨跌主要因素。
大连大豆走势,705合约是主力品种。自2993高点回落后。回调到2800 50%回撤位置。目前价格仍维持在上升通道内。技术上测算,3000是近期的阻力。如果市场在该整数位置止步不前,行情可能以震荡走势来消化压力等待新的题材。若突破该位置,上涨第一目标在3100。第二目标在3200-3230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2007年国内外大豆走势保持上升基调。由于基本面将向利多方向转化,技术上已经形成牛市迹象。后期应保持牛市操作思路,即使遇到明显回调也不应随意改变多市场的长期看多观点。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