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伊犁亚麻产业的深度改造于2007年初全面启动
2007-01-24 来源:天山网讯 文字:[    ]

  2006年末,浙江金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国定悄然抵伊。在完成对伊犁的布局之后,傅国定于2007年1月1日离开。在临离开时,傅国定接受伊犁日报记者采访表示,浙江金鹰对伊犁亚麻产业的深度改造将在今年全面启动。

  很多人都认为,伊犁亚麻产业的变革会从浙江金鹰重组伊犁天一公司开始,但傅国定否认了这一说法。在他看来,伊犁作为金鹰集团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他们一直在考虑如何将伊犁的亚麻产业做强做大,相关计划在经营性进驻伊犁天一前就已经有打算。在傅国定的计划里,对伊犁亚麻产业的变革,应该是从推广雨露麻开始。浙江金鹰希望通过开发接近国际水平的“雨露麻”品种,巩固和提高公司在亚麻行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伊犁甚至全国的亚麻原料加工企业至今还在采用历史沿袭下来的温水沤麻工艺。沤制亚麻期间老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就是这种工艺最明显的特征,不仅严重消耗能源,而且还存在污染、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更伤脑筋的是打成麻的质量与进口原料比较差距很大,只能用来纺低档纱,纺中高档纱还需与进口原料搭配使用。雨露麻则是将收获的亚麻就地平铺在田野上,让原茎在阳光和雨露(或喷管喷水)滋润作用下,使麻茎中纤维和木质部分自然分离。沤制过程中既不产生刺激性气味和水污染,也不耗用大量煤电能源。

  据傅国定介绍,浙江金鹰早在2004年就已开始在昭苏、巩留县等地研究、试验和开发雨露麻,经过这几年的持续投入,已摸索出了一套基本可行的操作模式,雨露沤麻工艺日趋成熟。

  对种植户、亚麻原料企业职工和企业三方来说,雨露麻的推广应该说是最有可能多赢的局面。但雨露麻的关键在管理和前期投入,如果政府、企业和种植户能共同努力,那么伊犁的打成麻质量完全可以接近进口麻。按照浙江金鹰的计划,今年要将雨露麻打成麻的产量提高1000吨,约需25000亩左右的种植面积。浙江金鹰对伊犁亚麻产业的变革,将从加快良种扩繁基地建设、从源头抓好亚麻品质及尽快形成亚麻从种植到收获再到雨露沤制全过程的机械化开始。

  对于伊犁亚麻产业金鹰一家独大的现实,傅国定认为应该客观分析。傅国定对州党委书记张继勋的一个观点非常赞同,张继勋认为,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并不能增加农民的效益,真正增效的应该是亚麻与其它作物的比较效益,这才能激发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目前浙江金鹰在伊犁的产业配套已经比较完整,河谷80%的打成麻都在伊犁亚麻纺织有限公司纺成了纱。州党委、政府希望浙江金鹰能用两年时间达到纺纱3万锭的规模。对此,傅国定表示,浙江金鹰在今年年底就可达到3万锭的规模,而且可安置2500多人就业。

  在浙江金鹰经营性进驻伊犁天一这件事上傅国定认为,通过与伊犁天一的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能够促进伊犁亚麻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在委托运营期间,发挥伊犁天一现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浙江金鹰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好的激励机制来激活伊犁天一,基本思路是通过工龄买断来实现现有员工的观念更新。傅国定说,观念重组比资产重组更重要,如果延续原来的旧机制,那么对于伊犁天一和浙江金鹰来说都是一条死路。人还是那些人,就看如何进行优化组合。

  据了解,浙江金鹰集中从上、下游两头共同推进亚麻产业发展的战略十分明确。目前公司已经控制了新疆一半以上的亚麻原料,未来通过购并等方式掌控整个新疆亚麻资源的可能性极大。而浙江金鹰本身在产业方面的踏实作风和出色业绩,在伊犁已从政府到民间的层面上都获得了广泛认可。面对亚麻产业发展面临的亚麻生产“东锭西移”、亚麻种植“北移东扩”和国际市场对亚麻产品需求激增的重要机遇,具有工农关联度大、劳动密集程度高、创业门坎低等特征的亚麻产业,应该是承载伊犁部分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