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机械基础件 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该规划贯彻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精神,在总结分析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确定了产业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附件: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
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二)面临形势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
(三)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
(一)机械基础件
(二)基础制造工艺
(三)基础材料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三)建设研发和服务平台,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大技术改造,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五)加强行业管理,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六)推进“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
(七)实施“机械基础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双提升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统筹协调
(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三)加强资金引导和支持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六、规划组织实施
附表1: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方向
附表2:50项推广应用的先进绿色制造工艺
附表3:基础材料重点发展方向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以下简称“三基”)是装备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水平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机械基础件是组成机器不可分拆的基本单元,包括:轴承、齿轮、液压件、液力元件、气动元件、密封件、链与链轮、传动联结件、紧固件、弹簧、粉末冶金零件、模具等;基础制造工艺是指机械工业生产过程中量大面广、通用性强的铸造、锻压、热处理、焊接、表面工程和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基础材料特指机械制造业所需的小批量、特种优质专用材料。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的要求以及“十二五”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幅度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提高为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制
定《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 已形成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三基”产业取得了
长足进展,形成了门类齐全、能满足主机行业一般需求的生产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十年来,我国“三基”产业持续稳定增长,产品品种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多种普通机械基础件产量(产值)居世界前列;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和切削加工能力以及焊接材料、高速钢、硬质合金、钕铁硼永磁体等基础材料产量居世界首位。
专栏1 “三基”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行业类别 |
2005年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 |
2010年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 |
2010年新产品产值
(当年价) |
2010年出口交货值(当年价) |
机械基础件 |
轴承制造 |
556.14 |
1721.45 |
113.68 |
228.73 |
齿轮与传动驱动部件制造 |
290.22 |
1154.26 |
117.15 |
93.27 |
液压和气压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 |
350.43 |
1643.24 |
105.63 |
128.01 |
金属密封件制造 |
121.05 |
716.47 |
26.17 |
60.46 |
紧固件、弹簧制造 |
429.46 |
1244.18 |
66.35 |
192.05 |
模具制造 |
438.65 |
1630.76 |
127.80 |
266.20 |
基础制造工艺 |
钢铁铸件制造 |
1073.30 |
4833.69 |
161.29 |
251.92 |
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 |
443.96 |
2383.89 |
102.79 |
103.11 |
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 |
485.55 |
1652.41 |
63.16 |
63.30 |
数据来源:2005年、2010年工业统计快报。
专栏2 2010年部分“三基”产业部分产品世界排名
产品名称 |
生产规模(产量/产值) |
世界排名 |
机械基础件 |
轴承 |
1300亿元 |
第3位 |
齿轮 |
1450亿元 |
第3位 |
液压元件及系统 |
351亿元 |
第2位 |
模具 |
1631亿元 |
第2位 |
气动元件 |
116亿元 |
第2位 |
紧固件 |
560亿元 |
第1位 |
链条 |
148亿元 |
第3位 |
典型基础制造工艺 |
铸件 |
3960万吨 |
第1位 |
锻件 |
1022万吨 |
第1位 |
数据来源:相关行业协会提供。
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轴承、齿轮、紧固件等机械基础件国内平均市场占有率65%。基础制造工艺取得明显进步,一批发电设备用大型铸锻件已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围绕电工电器设备配套需要,开发出发电设备用钢、大型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片等特种优质专用材料。
产业聚集效应明显。重庆、常州两大齿轮产业聚集区的产值占全国齿轮行业的17%,瓦房店、洛阳、苏锡常镇、新昌四大轴承产业聚集区的销售收入占全国轴承行业的30%,温州、宁波、海盐、冀南四大紧固件产业聚集区的产值占全国紧固件行业的67%。基础制造工艺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主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基础制造工艺中心,如江苏泰州和大丰的精密锻件产量超过全国精密锻件产量的一半。
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三基”产业固定资产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长期以来存在的寿命、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等质量问题有所改进,一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型成套装备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高端“三基”产品却跟不上主机发展的要求,高端主机的迅猛发展与配套“三基”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三基”产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投入强度远低于主机行业,缺乏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共性技术研究体系缺失,基础性与共性技术研究弱化,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困难,行业基础数据的传承、跟踪、积累和共享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同质化竞争激烈,贸易摩擦不断。专业化程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知名品牌的“专、精、特”企业群体尚未形成。
产品总体水平偏低。“三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与主机用户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轴承、齿轮、液压件、密封件等机械基础件的内在质量不稳定,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低,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2/3,产品生产过程的精度一致性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的先进基础制造工艺和自动化、数字化装备的普及程度不高,能源消耗、材料利用率及污染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二)面临形势2008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持续位居世界首位,主机和重大装备的集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十二五”是实现由装备制造大国向装备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三基”产业、提升产品水平、增强配套能力十分关键。必须深刻地认识并准确地把握“三基”产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1. 科学技术进步助推“三基”向高端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明显,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应用条件日趋超常态与恶劣,对配套的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工艺和材料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机械基础件向长寿命、高可靠性、轻量化、减免维修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三基”产业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使其从常规产品、传统制造向高技术产品、现代制造及超常态制造发展。成形技术向净成形和近净成形方向发展;超精密加工的尺寸精度由亚微米级向纳米级发展;铝合金、铝镁合金、复合材料、新型工程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
. 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给“三基”产业带来双向挤压金融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明显,节能、减排、降耗、低碳要求更为严格,将促进更加激烈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我国“三基”发展不仅受到来自工业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的“高端卡位”,也面临着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竞争优势所形成的“低端挤压”。
3. 工业转型升级对“三基”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及重大工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国防建设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不仅为“三基”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对其增长质量、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基础件、先进的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是提高重大装备性能和可靠性、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保证;高质量的基础件和基础材料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必须立足自主发展;“三基”产业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重要条件,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家用电器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无污染,都需要高清洁度、高精度的基础件和耐腐蚀的基础材料作保证。
当前我国“三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主机并被固化在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应该尽快扭转,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