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二)
2011-12-20 来源: 文字:[    ]
四、发展重点

  (一)优化产业结构
  1. 优化组织结构
  支持水泥、平板玻璃等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管理、资源、资本、品牌为纽带,加快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和技术改造。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实施横向产业联合和纵向产业重组,通过资源整合、研发设计、精深加工、物流营销和工程服务等,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延伸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综合竞争力。
  充分发挥新型墙体材料、加工玻璃、陶瓷、非金属矿等行业中小企业多、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等优势,积极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引导产业链各类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形成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 优化产品结构
  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升产品档次。重点发展具有安全、环保、节能、降噪、防渗漏等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满足绿色建筑发展需要。加快培育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专栏4  重点发展的产品

  水泥。42.5级及以上水泥、C40及以上预拌混凝土、高性能专用混凝土、预拌砂浆、工程预制件、高性能外加剂等。

  玻璃。光伏玻璃、超薄基板玻璃、镀膜玻璃、特种石英玻璃、风挡玻璃、耐热玻璃等材料和绿色照明配套材料。钢化玻璃、中空玻璃和夹层玻璃等新型安全节能玻璃制品。

  陶瓷。薄型建筑陶瓷砖(板)、轻型节水卫生洁具等产品。

  新型建筑材料。安全环保、经济适用的高性能防火保温材料。烧结空心制品、蒸压加气混凝土等轻质、高强、隔热、环保型墙体材料。环保型涂料、防水、密封、隔音等装饰装修材料。

非金属矿。石墨、膨润土、高岭土、菱镁矿等非金属矿及精深加工制品。

  其他新材料。特种玻璃纤维、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风电叶片、高压容器、高速列车及汽车用复合材料和无机改性材料等复合材料制品。氮化硅陶瓷、氧化铝陶瓷、氧化锆陶瓷、陶瓷过滤器、分离膜以及泡沫陶瓷等特种陶瓷。无铬等新型耐火材料及制品。特种石墨、人工晶体、超硬金刚石、微晶玻璃、云母陶瓷、石英陶瓷等其他新材料。耐高温、抗渗漏、耐腐蚀的特种工程材料。


  3. 优化区域结构
  水泥。立足服务区域市场,着眼降低物流成本,统筹资源、能源、环境、交通和市场等因素,优化生产力布局。在石灰石资源丰富地区集中布局熟料生产基地。支持大型熟料生产企业,在有混合材来源的消费集中地合理布局水泥粉磨站、水泥基材料及制品生产线。在大中城市周边,利用已有水泥窑开展协同处置。人均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超过900千克的省份,要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坚持减量置换落后产能,着重改造提升现有企业。人均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不足900千克的省份,结合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熟料。
  平板玻璃。产能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除优质浮法技术外,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重点围绕发展高端品种、提高质量、强化节能减排及深加工等环节,改造和提升现有生产线,鼓励生产加工一体化。支持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有序适度发展平板玻璃。引导玻璃深加工企业集中布局和集聚发展。
  建筑陶瓷。东部沿海地区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引导产业转移,原则上不再新建产区,重点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打造知名品牌,支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发展陶瓷机械装备、物流、商贸会展等配套产业。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地适度承接东部地区陶瓷产业转移,重点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及配套能力,培育区域品牌。西部地区可根据市场、资源、能源和环境条件,适度布局生产能力。
  新型建筑材料。按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集聚发展的模式,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在部分城镇周边合理布局若干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加工基地,推进部品化。
  非金属矿。严格行业准入,加大资源保护。以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矿业经济区为基础,依托优势矿产资源集中地,统筹规划,建设石墨、石材、萤石、耐火粘土、高岭土和膨润土等深加工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
  4. 发展建材服务业
  促进建材工业生产制造与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定制加工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设计咨询服务单位开展工程咨询、试验设计、装备集成、安装调试、运营服务一体化的建材生产工程承包服务,积极开拓国内外业务。发展建筑陶瓷、石材等装饰及装修材料的创意设计和产品设计。推进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石材等大宗材料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探索建立建材下乡营销配送体系,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发展面向建材行业的能效评估、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检测认证、科技成果推广等服务,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
  (二)推进节能减排
  1. 加大节能降耗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对现有生产线实施节能改造,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建材工业能效水平。

                                            专栏5  重点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

    水泥。推广低温余热发电、变频调速、立磨、辊压机、烟气脱硝等技术

  平板玻璃。推广熔窑余热综合利用、全氧燃烧、配合料高温预分解、烟气脱硫脱硝等技术。

  建筑陶瓷。推广干法制粉、陶瓷砖塑性挤压成形、一次烧成等工艺技术,以及球磨机、干燥塔和窑炉等装备实施节能减排改造。

  卫生陶瓷。推广高压注浆等技术。

    墙体材料。推广烧结砖隧道窑余热利用技术、窑炉风机变频调速技术。

    非金属矿推广低品位矿石选矿提纯技术。

  2. 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和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坚持减量置换,推进兼并重组,加强技术改造,支持“上大压小”,控制产能扩张,加快淘汰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落后水泥生产线、水泥粉磨站以及落后平板玻璃生产线。2015年末,水泥、平板玻璃等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3. 推进清洁生产
  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优化工艺流程,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控制生产全过程污染物的产生、治理和排放。重点推进窑炉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源头消减,减轻末端治理压力,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广高效除尘技术与装备,加强生产过程粉尘排放控制,降低粉尘排放量。推广降噪新技术,降低声污染。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力度,降低水资源消耗,减少水污染。
  4. 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发挥建材工业无害化最终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优势,建立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以及城市和谐发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进协同处置示范工程建设。减少资源消耗,鼓励综合利用矿渣、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尾矿等大宗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等产品,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和固体废弃物利用总量。发展绿色矿业,强化非金属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三)加快技术进步
  1. 加强自主创新
  重点突破制约建材工业的窑炉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二氧化碳减排以及低品位原燃料利用等关键技术,大力开发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加工制造核心技术,加快研发促进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

                                            专栏6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方向

    水泥。协同处置技术、综合节能技术、脱硫脱硝技术、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特种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制备技术。

    平板玻璃。在线表面改性、全氧燃烧、分段式窑炉、低温余热发电、脱硫脱硝一体化与综合节能减排技术,光伏玻璃、超薄屏显基板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智能化复合玻璃等产品制备技术,功能膜系材料和覆膜技术。

    墙体材料。轻质高强、施工便利的防火保温外墙材料制造和应用技术,复合型墙体工业化制造和应用技术,高性能节能门窗材料和制造技术,防火防水保温一体化屋面材料和制造技术。

    非金属矿。原料配料均化技术装备,短流程磨矿提纯技术装备,功能材料改性、复合、纳米精细化加工技术装备。

    其他新材料。高纯超细陶瓷粉体及前驱体制备、陶瓷蜂窝结构设计技术,超薄玻璃基板成型、高纯石英粉合成和光纤预制棒制备技术,玻璃纤维浸润剂技术,高纯石墨电加热连续式化学提纯、高温连续式绝氧气氛窑生产、柔性石墨碾压法和挤压法加工技术、人工晶体生产及加工等技术,超硬材料制备技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新技术。

     2. 推进技术改造
    支持建材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完善、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为重点,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水泥。对新型干法生产线实施以余热发电、协同处置、综合节能、粉磨节电、高效收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减排等为主的技术改造。
  平板玻璃。原料优化和标准化控制、配合料高温预分解、全氧燃烧、熔窑余热综合利用、烟气脱硫脱硝、生产线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改造。
  建筑卫生陶瓷。陶瓷砖干法制粉、薄型化、一次烧成,卫生陶瓷高压注浆、真空挤出等技术改造。
  墙体材料。以节能型隧道窑逐步替代轮窑、变频电机替代传统电机为主的技术改造。
  非金属矿。以超细超纯选矿加工、尾矿综合利用和改性复合深加工为主的技术改造。
  3. 完善标准规范
  加快制修订特种玻璃、精深加工玻璃、特种玻纤、水泥基材料及制品、防火保温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特种陶瓷、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等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强与应用标准衔接。制修订建材工业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协同处置、产品质量、包装贮存运输使用、安全卫生防护等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与国际标准对标,提升国内相关标准的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五、重点工程

  (一)节能减排工程
  工程目标:推动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到2015年水泥、玻璃、陶瓷、玻璃纤维等主要行业能耗和排放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主要内容:在大中型建材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提升能效水平,最大限度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推广和应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制订主要行业能耗标准,在重点行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对不达标企业实施节能专项改造。推广高效减排技术与装备,重点推进窑炉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源头消减,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协同处置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开展协同处置,利用水泥窑帮助缓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压力,减少土地占用,实现城市垃圾无害化最终处置,推动水泥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
  主要内容:选择若干座大中型城市,依托周边现有水泥生产企业,对水泥熟料生产装置进行适应性改造,配套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各类废弃物的预处理设施,开展协同处置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争取到2012年,在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协同处置生产线,到2015年,部分中等城市周边布局协同处置生产线。
  (三)产能优化工程
  工程目标: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5亿吨,淘汰落后平板玻璃产能5000万重量箱。
  主要内容: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行业准入条件,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年度计划和国家财政支持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完善落后产能压缩和疏导机制,确保淘汰落后和产能优化工程目标实现。
  (四)绿色建筑材料发展工程
  工程目标: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安全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支撑,适当提高建筑材料耐久性,推动绿色建筑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
  主要内容:结合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旧城改造、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等专项工作,以节能门窗、节能墙体、节能屋面系统为重点,生产并推广使用低辐射镀膜中空/真空玻璃制品等建筑节能玻璃、外墙用防火保温材料、阻燃隔热防水材料、轻质节能墙体材料、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等绿色建筑材料及制品,以及新型抗震节能集成房屋。
  (五)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培育工程
  工程目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牵引,以产业技术进步为支撑,推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化发展。
  主要内容:实施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及制造规模化。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玻璃、超薄屏显基板玻璃等特种玻璃,特种玻璃纤维、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等高性能无机纤维,风电叶片、高压容器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品,氮化硅陶瓷、氧化铝陶瓷、石英陶瓷以及陶瓷分离膜等特种陶瓷,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和特种石墨等其他新材料。
  (六)示范基地创建工程
  工程目标:创建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为特征的建材领域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主要内容:在具有资源和市场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基础好、产业链较为完善的地区,依托龙头企业,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壮大主导产业,完善研发设计、信息网络、污染治理、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链配套体系,创建若干玻璃、陶瓷、新型建筑材料、非金属矿等生产精深加工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指导
  本规划由工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要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与产业政策、年度计划的衔接,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依据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核准或备案相关建设项目。各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制订省级建材工业规划,并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按程序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
  (二)创新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建材工业运行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定期发布行业运行信息。加强行业管理,及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加强信息交流、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产业政策
  制修订水泥、玻璃、非金属矿、新型建筑材料等行业产业政策,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管理办法。研究制订鼓励发展的绿色建筑材料、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品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品目录。研究制定鼓励协同处置的相关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行业准入管理,推进能效对标和清洁生产审核,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在项目核准(备案)、财税、信贷等方面统筹对本规划提出的发展重点和示范工程的支持。
  (四)加强质量管理
  推动行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推进水泥、玻璃、防火保温材料等重点建材产品的质量对标和达标工作。适应绿色建筑发展需要,制修订建材产品标准。结合产品标准、质量管理规程与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加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建设行业诚信体系,培育知名品牌。
  (五)加大资源保护
  加强非金属矿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在矿山开采、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产品质量、能源消耗、低品位矿综合利用等方面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萤石、耐火粘土等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实行生产指令性计划管理,严格生产总量控制。研究建立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六)推进国际合作
  鼓励进口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严格控制水泥、平板玻璃等初级产品出口,支持扩大建材工业高附加值产品及装备出口。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鼓励企业开展海外工程总承包,开展境外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合作和投资建厂,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搭建海外资源开发、项目建设、营销体系和技术输出的专业服务平台。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