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底以来,国内三大自主品牌企业——比亚迪、奇瑞、吉利纷纷获得来自外部的大笔资金。其中,奇瑞获得的数额最大,单从中国进出口银行就获得100亿元人民币(约合16.5亿美元)的信贷额度;这较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2008年底投资比亚迪的2.3亿美元及2009年9月份吉利从高盛子公司获得的3.34亿美元要多出数倍。
上述总计超过160亿元人民币的风投资金无疑对自主车企的发展壮大带来很大帮助。对于奇瑞而言,2008年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的100亿贷款,不仅快速解决了其财务困境,而且还被用来支持该企业建立商用车生产基地并到其他新兴市场上开拓业务;而巴菲特和高盛在比亚迪和吉利的投资不仅会给这两家年轻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带来新的资本,而且也会帮助他们在经营战略和公司治理方面导入国际最佳实践。
吉利:获高盛3.3亿美元战略投资
2009年9月23日,吉利汽车与高盛资本合伙人GSCP达成意向,GSCP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认股权证投资吉利。吉利将于可转债发行及认股权证获全面行使后获得25.86亿港元(约合3.3亿美元)。
与外界猜测此笔资金将用于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不同,据吉利内部人士透露,3.3亿美元中首期到账的2.45亿美元将用于收购吉利汽车母公司吉利控股的三间工厂,即济南、成都、兰州三个吉利工厂。
为何上市公司融资要用于购买母公司的工厂?这与吉利的资产结构相关,也显示出吉利引入这笔资金的初衷。
资料显示,吉利控股拥有上市公司吉利汽车51%的股权,而上述三间工厂则为吉利控股100%拥有。据透露,上述三个工厂建设已经完成,产品规划已经成型,纳入上市公司将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业绩,上市公司购买合情合理。
当然,这背后还有吉利引入战略投资的初衷。时值吉利母公司战略转型,产品、网络等全部重新规划,需要大笔资金支持后续发展。通过上市公司融资,间接注入母公司开展后续业务,这才是吉利的初衷。同时也是吉利滚动发展融资的策略之一,即成熟一个项目就装入上市公司,融资后继续滚动发展。同时,有了高盛这样知名的投行,对于吉利的信誉度和后续的融资都非常有利。
据介绍,2009年上半年,吉利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融资1.5亿美元,加之此次2.45亿美元,2009年吉利全年的融资将达到近4亿美元。
奇瑞:欲借融资完善产品链
在上市没有成功的情况下,奇瑞没有放弃从银行贷款的传统道路。2008年12月7日,奇瑞宣布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金额为100亿元人民币,主要支持奇瑞公司在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涉及出口卖方信贷、技术装备进口、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等多个合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