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宏观调控下装载机需求增长难敌产能扩张
2007-01-24 来源:工程机械资讯网 文字:[    ]

  国家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抑制了中国装载机行业超高速的增长。但2005年1-10月中国装载机行业市场总的运行情况比较平稳,且稳中有升。估计这种发展趋势会持续到 2006年。
  与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1-10月增长了6.8%,由于我国装载机市场销售量基数比较大,这一增长也相当可观。这说明我国装载机行业到目前已经进入理性发展阶段。预计全年14家主要装载机制造商总的销售量会达到 91300多台,比2004年有6.4%左右的增幅,全 行业(58家)生产装载机将超过11万台。
  集中度提高
  回顾装载机行业的历史,每次宏观调控之后,市场集中度都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数据显示,1989年-19 90年和1993年-1994年的宏观调控,使得前3名龙头骨干企业市场占有率每次都提高了3个百分点左右,这次也不例外。经过这3次宏观调控,前3名龙头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共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见表)。
  可以看出,在14家装载机企业中,前3名龙头骨干企业的柳工、厦工及龙工,到2005年10月为止的市场占有率为51.21%,2004年同期为47.93%,增加了3.28个百分点。实际上2005年1-10月的市场增长量基本为3家龙头骨干企业所占有。从销售数量可以十分清楚看出,市场在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这是整个行业在向良性方向发展的表现。
  出口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装载机出口量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近两年来国内市场“井喷式”的增长率,中国装载机开始真正走向国际市场。
  2004年柳工出口装载机突破了200台,比以前出口最多的年份翻了3番以上。到今年10月,柳工的装载机出口已超过600台,是2004年的3倍,其中出口欧盟73台。
  徐工到10月也已出口装载机800余台,其中一单出口 ZL50G装载机50台到波兰。其他如常林、厦工、成都神钢 (原成工)、临工等都加大了装载机的出口力度,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几家企业从今年元月到10月出口都在100台以上,常林已达280多台。新入装载机行业的福田重工,到 10月出口装载机也已超过200多台。
  业外企业涌入
  目前中国装载机行业1t以上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130 多家,据30多家主要企业统计,其年生产能力已超2 0万台。产能大增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行业外的企业大量进入装载机行业。前几年由于中国装载机行业超高速发展,且仍有一定利润空间,在红火的市场吸引下,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纷纷进入装载机行业。比如汽车行业的宇通,农机行业的一拖、山东的常林不但进入装载机行业,而且已具备了1000多台至2000多台以上的市场规模。特别是2004年福田重工从农机行业进入装载机行业,到今年10月为止,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装载机销售量2600多台,把前10名的两家老牌装载机企业甩在了后面,位居前9名之列。另外工程机械领域的推土机行业、叉车行业、建筑机械行业、挖掘机行业等部分企业也进入了装载机行业,使装载机行业的产能迅速增加。
  二是民营资本大量进入装载机行业。到目前民营资本已占到40%以上,还在继续上升。特别是近两三年来我国装载机行业“井喷式”超高速发展,民营资本更加大量进入了装载机行业。比如山东的泰安鲁能、肥城松特重工、肥城金城机械、临沐山东卡特重工,青州威猛、福建的厦门盖克、厦门天马、厦门大山、厦门金华、厦门厦强、厦门欣厦龙、三明厦宏等。可以想像这么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装载机行业,自然会引发装载机产能的增长。
  三是主要装载机企业通过技改扩大了产能。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许多老牌的装载机企业大多数都将企业搬至城市外建新企,如此一来,企业面貌不但焕然一新,而且产能也大增。厦工目前在新区年产能已达2万台,还有临工、成工、徐装、泉州建德等产能也都有大幅增长。另外许多主要企业即或是未能搬迁的也都进行了大的技术改造,大大扩充了产能。比如柳工本部经过技术改造,装载机的年产能基本上可达2万台,在江苏镇江投资建“江苏柳工”,其装载机的年产能也可达 3000-5000台。上海龙工经二期技术改造,装载机的年产能也可以比较轻松地超过2万台。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