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挑战
2012-01-13 来源: 文字:[    ]

   可以从政治(Poi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等4个方面,也称为PEST法,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挑战进行分析。

  1.政治方面

  国际上,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恶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极易遭遇纺织品进口国的反倾销、特保措施以及技术、环境、劳工等贸易壁垒的限制,已经进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纺织品贸易摩擦的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形象,使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增长难以为继。

  在国内,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为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出口退税税率的调高也为企业升级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但与此同时,节能减排政策和劳动合同法陆续实施,环境保护门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工权益的强制约束,又都直接或间接对纺织服装企业构成新的压力。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的挑战,第一个就是来源于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不只挤压了出口企业的利润。有关资料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3.19%、2.27%、6.18%,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损失较大。由于人民币升值改变了进出口纺织品的外市价格,从而影响国内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而且利润越低,利润下滑的幅度越大。这对于依靠低附加值、低价格竞争又没有价格话语权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第二个挑战是成本上升压力增大。—直以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源成本是支撑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优势所在。而随着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上升中国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靠牺牲劳动者福利换取出口纺织品服装价格优势的做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挤占我国纺织品的海外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开始寻求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也未形成东中西地区之间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第三个挑战是,次贷泡沫的破裂,使西方对纺织服装的需求数年内都可能保持疲软,这将导致纺织品服装主要消费国的美国和欧洲市场进口量的减少,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量产生直接影响。

  3.社会文化方面

  当今,在全球纺织品服装流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巴黎、米兰、纽约等地,尚属发展中的中国特色流行还不能在欧美主流市场形成影响,处于追随地位,对欧美市场的流行趋势及市场动向的解读与应用能力还不足。这对准备向全球价值链上游设计环节、下游营销环节攀升的中国服装企业来说,其软实力尚不充足。

研究显示,西方社会消费者消费行为正由品牌追求取向向价格取向转变。这种转变使得进口商及零售商不得不在进货时压低价格,造成营销渠道的大变革,专卖店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跨国大型百货公司、大型连锁店和大型批发商店。由于进口商和零售商之间将进行整合,减少重叠功能,以形成高效率的全球营销,更加大了其议价能力,这将导致在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中无话语权的我国中小服装企业的地位更加被动。

  4.技术方面

  在位于价值链上游的新型高档纤维开发和制造环节,由以技术密集著称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业掌控,主要产品为含尖端技术的高品质纤维和纱线产品,这些产品一般很难在发展中国家找到,因此成为发达国家垄断的纺织原料,也是他们谋取巨大利润的有力保障。我国在新型纤维的开发和生产上能力不足,需通过进口解决。由于原料掌握在国外大的纤维制造商手中,不但价格较高,供货来源也具有不稳定性。

在位于价值链中上游的面料制造环节,欧美国家凭借着这些高档的纺织原料和配套完整的纺纱、织造、染整等工艺技术及特殊专长,能在合理的产量的条件下生产出多样化的面料,在流行性、变化性、高质量、高附加值上占尽先机。而国内生产的面料,由于新纤维品种相对少、质量不稳定,缺少配套的高端纺纱、织造、染整加工技术,致使新纤维的垂直整合技术链无法形成,成为制约我国国产面料产品升级的主要障碍,导致高档面料—直依赖进口。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