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构调整在压力下有所提速
去年机械工业在趋紧的经济环境下,变压力为动力,加快了结构调整。这既是去年行业得以较快增长的主观原因,也是去年行业发展中与产销“较快增速”相比更值得欣慰的一大亮点。
结构调整提速的主要表现:
(1)主机向高端升级的步伐加快
一是高端电力装备发展势头良好
水、核、风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设备在发电设备总产量中的占比由上年30.9%上升到32.9%;AP1000三代核电技术消化吸收稳步推进;100万千瓦级水电设备、6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锅炉、5MW、6MW风电设备等高端电力装备自主创新进展顺利。
特高压交流百万伏输变电试验示范线路扩容所需装备顺利完成,特高压直流工程后续工程纷纷上马,主要设备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1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及智能电网设备研制已经启动。
二是重型矿山设备大型化有新成绩
1.8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3万吨单缸模锻液压机、300吨和400吨级电动轮自卸车、Φ14.93米超大型泥水气压平衡式隧道掘进机等高端装备研制成功,大型球磨设备向世界矿业巨头出口,大型船用曲轴进入批量生产。
三是天然气长输管线加压站设备国产化取得突破
以前全部靠进口的2万千瓦级压缩机、拖动电机、变频装置及全锻焊管线阀门已成套研制成功并通过用户测试,即将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安装运行。
四是高档机床竞争力有所提高
数控机床、数控装置产量增速明显快于普通机床,数控化率继续提升。2011年数控金切机床产量同比增长20.60%,高出全部金切机床增速5个多百分点,数控金切机床产量在金切机床中的占比由去年的28%提升到30%。
济南二机床在与德、日强手国际投标竞争中夺得美国福特公司底特律工厂的5条冲压线和2条落料线的“交钥匙”工程订单,这标志着我国汽车冲压线生产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
五是高端仪表发展势头已有起色
自动化仪表产值增速达到35%,大大高于仪表行业25%的平均增速;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了10%,远高于机械工业7%左右的平均利润率;代表高端控制系统水平的DCS系统,国产化已取得长足进展;智能电表迅速发展。
六是农机产品升级势头明显
拖拉机向大功率升级的势头日益明显;继小麦、水稻收割机热之后,为玉米、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服务的多种新型农业机械自主创新势头也已出现明显加速之势。
七是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被外资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
经过艰苦努力,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中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开始上升,2010年达到了12%,2011年又进一步提高到了14%。
(2)高端基础零部件国产化步伐加快
差距巨大的高端液压件的国产化初露曙光。投资数以十亿计的大项目纷纷上马,挖掘机等主机企业开始大举进入这一领域,这一突出的基础瓶颈环节已见到缓解的希望。
对测量水平影响很大的高性能硅压力传感器和压力变送器的自主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并已取得用户认可。
国产核电站石墨密封件经过国内多家核电站近4年的工业性运行考核,运行可靠,已可批量生产。
超高压交直流绝缘套管及变压器出线装置、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大型火电及核电设备阀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用的无取向优质矽钢片和抗撕裂厚钢板、超高压大型变压器用的冷轧取向矽钢片等基础产品的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突破。
电站锻件国产化取得重大进展,进口份额大幅下降: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高中压转子18.4%进口,低压转子36%进口,发电机轴21%进口。
但百万千瓦电站锻件国产化仍需努力:100万千瓦火电高中压转子73%进口,低压转子54%进口,发电机轴67%进口。
(3)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杭氧、四川空分、陕鼓等企业由制造空分设备和压缩机向建设供气站延伸,既为自己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开辟了一条能通过持续经营而盈利的新空间,又解决了部分中小用户无力购置空分设备的困难。
汽车行业、工程机械行业、内燃机行业以及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再制造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开始起步。在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拓展了企业自身新的发展空间。
(4)区域结构继续朝政策预期方向调整
2011年中西部地区在机械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49和0.27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占比则下降了1.77个百分点。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30.41%、45.05%、55.76%,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分别高出东部14.64和25.35个百分点。这也说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还将继续高于东部地区。
(5)出口迎难而上竞争力有所提高
2011年技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增长加快。发电设备出口量比上年翻番,出口量在总产量中占比已超过20%;汽车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出口金额比上年分别增长32.9%和52.9%。增速明显高于机械工业平均增速。
3、内生的应变能力明显增强
观察“应收账款”和“库存”的增幅,可以发现:与计划经济时期每逢经济紧缩,机械工业“应收账款”和“库存”就急剧增长的惯例不同,2011年的经济紧缩并未引起“应收账款”和“库存”的过度增加。现在行业内生的风险控制意识和应变能力已明显增强。
4、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
2011年民营企业在机械工业产值和利润总额中占比已达一半,出口创汇已占30%以上,发展速度快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毫无疑问,这一态势不但有利于增强行业发展活力,同时也将增强全行业发展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