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十二五”印染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2012-03-14 来源:弘博报告网整理 文字:[    ]

  (一)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对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充分应用是“十二五”印染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十二五”期间,印染行业的科技发展集中于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应用,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染整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重点发展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各种后整理技术,突破产业化生产,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1.加强节能环保重点技术研发攻关

  突破生物酶精练技术、棉织物低温漂白关键技术、茶皂素退煮漂等高效短流程技术,突破活性染料湿短蒸染色、新型转移印花、泡沫染色等少水印染技术,突破退浆废水PVA回收利用、碱减量废水PTA回收利用、热定形机高温废气热回收利用等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突破色差、克重、纬密、疵点、带液量等在线检测及控制技术,突破印染生产过程全流程的网络监控系统、染液中央配送系统、高效数字化印花集成技术等印染在线检测及数字化技术。

  2.加大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面

  积极推广高效短流程前处理、生物酶退浆、冷轧堆前处理、冷轧堆染色、气流染色、匀流染色、小浴比溢流染色、退染一浴、涂料连续轧染、数码印花、印花自动调浆、泡沫整理等少水或无水染整加工技术,扩大应用比例。推广织物含湿率、热风湿度、液位、门幅、卷径、边位、长度、温度、速差、预缩率等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扩大应用比例。推广三级计量、冷凝水、冷却水回收利用、丝光淡碱回收利用、印染高温排水余热回收利用、印染废水分质分流及深度处理回用等技术,扩大应用比例。

  3.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染整加工技术

  发展防辐射、阻燃、拒水、拒油、抗菌、防水透湿、吸湿快干等功能性整理及多种功能的复合整理技术,赋予民用纺织品特殊的功能性;研究开发赋予纺织品特殊的光电和催化等性能的加工技术,实现纺织品的智能化;研究开发适用于高温差、高光热辐射、火场和高能射线等苛刻环境下的特殊纺织品;研究开发低目标特性纺织品,用于人体等活动目标的热红外隐身。

  发展连续化机械柔软、磨毛、磨绒、磨花、剪花、光泽、轧花等机械整理技术,改变染整以化学加工为基础的模式,在改善产品风格、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

  发展新型纤维及多组分纤维短流程染整加工技术,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4.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产业创新能力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处于纺织工业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印染业,形成产学研之间、上下游之间、产业链之间的集成创新体系尤为重要。建设产学研、上下游研发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模式,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效益最大化,是当前我国印染行业推进科技创新的着力点。

  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及一些特殊产品的技术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省级、市级技术中心,建设印染行业研发支撑资源服务体系,聘请高端科研人才,加大投入,加强合作。在产业集群内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营销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示范基地等公共创新平台,明确分工,战略性地进行有效而协调的研究开发,避免产品趋同和恶性竞争。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及时制定新产品标准,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并落到实处,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印染信息和检测标准等现代服务业,建立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查询便捷的印染行业信息数据库。

  (二)加强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印染行业既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也是具有很高管理要求的行业。“十二五”期间,加强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先进管理体系,对促进印染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加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理念,完善营销方式,创新营销模式,加强营销服务;加快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环节,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管理自动化、营销服务信息化、财务管理规范化。

  加强节能降耗管理,加快技术改造,开发、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淘汰耗能多、耗水大的落后设备,大力推进能源、用水三级计量管理,推广采用中水、热能回用技术。

  加强设备、工艺、操作、原料、现场和安全等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强化现金流管理,加强资金计划管理,实现成本费用有效控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素质职业经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规范的员工招聘、培训、留用、晋升、退出、奖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员工队伍。

  (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优化经济发展

  1.加强引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转移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印染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重的压力,步入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提升阶段。“十二五”期间,东部地区加速产业升级,印染企业基本完成设备升级或改造,印染装备基本实现在线测控,节能减排印染技术在绝大部分企业得到应用。东部地区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取得重大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控制。

  中西部地区多为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且多处于水源地,这些地区发展印染行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容量,严格控制COD排放总量,不走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中西部地区承接印染产业转移不是过剩落后能力的转移,而是转移和升级相结合的转移。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好环保关,设立明确的环保门槛,并要落实到位,做到既承接产业又不破坏环境。特别是要高起点建立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合理部局,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便于环境监控管理。

  2.扩大先进工艺技术推广应用面

  建立行业先进技术推广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对行业先进技术进行评价,建立先进技术示范生产线,树立行业节能减排样板企业和项目,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大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助剂和装备的推广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措施。

  3.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并推进其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除继续推广目前在企业中使用效果良好的工艺、技术外,还应重点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前处理主要包括新型浆料的研究及产业化、棉织物常压等离子体处理退浆、PVA降解酶的产业化生产、活化双氧水漂白体系等。染色和印花主要包括低化学品消耗印染技术、超声波印染技术等。印染数字化技术重点开发印染工艺参数在线智能测控系统、印染生产过程全流程的网络监控系统、染整过程的智能调度系统与优化、高效数字化印花集成技术、基于染浴在线监控的染色过程智能控制系统、印染数字化图像识别系统。污染治理与控制主要是实现部分染色浴的循环使用、研究低成本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和污泥处理技术。

  (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认真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严格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淘汰设备目录进行监督。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进一步完善资金补贴、职工安置、资产处置、企业的后续发展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淘汰落后标准,按照能耗、排污等主要指标,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从生产工艺、设备型号规格等方面确定需要淘汰的范围,建立科学统一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为继续推进产业升级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提供政策依据。建立淘汰落后与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通过“等量置换”、“减量置换”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优劣互换,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顺利退出市场。

  (五)加快产品研发和新型营销体系建设

  增加研发投人,提高设计开发能力,拓展市场营销能力,提升赢利能力和水平。建设产业链研发体系,印染对纺织行业上下游依赖性较大,上游纱线、坯布及下游服装直接影响印染产品的创新速度和创新效果,建立涵盖纺纱-织造-印染-成衣设计的产业链研发体系,充分协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研发、设计能力。加强高技能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吸纳国内外技术精英和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技术水平。

  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在国际国内市场展销产品、争取客户、获取信息。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适应纺织发展要求的职业销售队伍。逐步加大营销比重,提高赢利水平,加快从加工型向营销型生产模式转变。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