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2006年安徽省纺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7-02-28 来源:安徽经委网 文字:[    ]

  2006年我国经济呈现良好快速的发展势头,全年GDP增速为10.5%。全国纺织工业在投资和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主要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指标均呈两位数增长。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我省纺织工业在2006年实现了生产、销售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可喜局面。
  一、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同比连年增长,产品结构优化

  2006年全省纺织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251.84亿元,同比增长17.5%。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和行业投资的注入使全行业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的稳定增长。
  在全行业总量连年增长的情况下,主要产品产量也保持稳定增长。其中纱产量为38.49万吨,同比增长1%,布产量为5.96亿米,同比增长5.11%,丝产量为4082吨,同比增长5.5%,服装产量为4396万件,同比增长29%。

  在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主要纺织产品结构逐年优化。由上表可知,纱、布等初加工产品产量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而服装等终端产品产量增长幅度较快,近三年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因素影响,化纤行业产量有小幅下降。

  二、产销衔接良好,销售收入稳定增长,纺织品出口结构变化

  2006年全省纺织工业产销率为96.74%,比上年同期略低1.43个百分点。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全行业产销率基本保持在97%左右,产销衔接较好。但2006年下半年,由于连续数年产能快速扩张致产销率略有下降,要引起注意。

  由此可见,内需启动带动了我省纺织品服装的销售市场,内销绝对数额和占总销售的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紧随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将引导我省纺织品服装销售攀升。

  从出口情况来看,2006年全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55.96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服装出口23.83亿元,同比增长14%,纺织品出口32.13亿元同比增长2%。纱、线、坯布等初加工产品连续几年出口同比下降,2006年降幅更是达到13%,而丝绸、化纤、服装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增长快,本年增幅分别达到52%、19%和14%。这表明我省纺织出口结构优化,由初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向终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转移。

  三、全行业经济效益增长,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高

  2006年全行业规模以上643户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5.48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利税11.72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实现利润3.3亿元,同比增长22.13%,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由上可见,2005、2006两年新投产企业数量增多,行业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新企业不断带来新装备和生产技术,负担相对较轻,多数企业实现赢利,促进了全行业经济效益增长。

  2、全年主要纺织原材料价格稳定,供应充足,促进行业利润提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纺织原材料类购进价格指数为102.6,表明主要纺织原材料价格基本保持稳定。除化纤原料受国际油价上涨而同步上涨外,棉花等其他纺织原材料价格稳中有降。2006年棉纺企业标准级棉花全年购进均价保持在13000元/吨,进口棉均价还要稍低一点,基本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为棉纺企业预留赢利空间。年度内由于国内、国际棉花丰收,原材料供应充足,企业可以随时采购,能够有计划稳定地安排生产和销售。我省棉纺行业占全省行业总量近半,同样受益非浅,2006年全行业实现利润9762亿元,同比增长57%。

  3、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下降,行业赢利空间加大

  2006年全行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为18.39亿元,同比增长9.86%,比销售收入增幅低近6个百分点。三项期间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7.79%,比上年同期略低。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纺织企业销售费用率逐年降低,多数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能降耗,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开源和节流并重,行业盈利空间加大,企业盈利水平提升。

  2006年全行业在总量规模扩大、赢利增长的前提下,经济运行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作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

  (1)亏损面逐年下降

 在企业户数连年增长的情况下,全行业亏损面逐年下降,表明盈利企业绝对数逐年增多,全行业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2)资产负债率逐年降低,资本结构优化

 2006年全行业资产负债率为63%,自2003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企业所有者权益(净资产)逐年提高,经营风险下降,实力增强。

 (3)资产运营效率提高

 2006年全行业总资产周转次数、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应收帐款周转次数和存货周转次数分别为0.98次、2.32次、11.70次和10.27次,自2003年起以上各项指标逐年提高。在行业总量规模每年以10%以上速度增长的同时,资产运营效率呈逐年提高的趋势,资金回笼及时,存货周转较快,表明社会资源在我省纺织行业得到有效的利用。

 (4)行业结构比例优化 ,产业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转移

 棉纺、服装、化纤和纺织制成品是占我省纺织行业比重较大主要品种,2006年上述四个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行业总量的83%、83%和100%,是全行业支柱。近四年来,我省纺织行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纱、线、坯布等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产值、销售和利润站全行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54.26%、54.3%和42.07%逐年下降,到2006年末分别只占全行业的46.86%、47.77%和29.58%。与此同时,服装、纺织制成品行业以上三项指标的比重逐年稳步增长。这表明我省纺织行业正向终端和高附加值产品行业转移,产业结构优化。

  五、存在问题

 2006年全行业克服了能源和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带来的种种压力,取得了生产、销售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但是行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1、主要产品产量虽同比增长,但在全国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

 纱布丝、服装和化纤在近几年来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这几个品种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下降,以纱为例,2003年我省纱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48%,到2006年末这个比重下降到2.24%,包括近几年来纵向发展较快的我省服装行业,在全国同行业所占的比例同样有所下滑。表明我省行业生产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能和生产效率水平有待提高。

 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但毛利率、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

 2004年全国棉花价格大起大落造成我省纺织行业效益下滑,2005年全行业经济效益呈恢复性增长,2006年步入逐渐良性循环,全年实现利润3.3亿元,同比增长22%。但全行业盈利的增长是依靠企业户数的增长和行业规模扩张带来的绝对额增长,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盈利效率没有根本性变化,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2006年,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企业有643户,比2003年末净增169户。虽然全行业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还是企业户数上看来实现了增长,但从2003年至2006年户均资产、净资产、产值、销售收入变化来看,我省企业平均规模没有扩大,甚至有下降的趋势。2006年我省纺织工业户均资产、净资产、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3781万元、1397万元、3917万元、3670万元和51万元,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0%、73%、62%、60%和23%,没有一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和山东等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企业规模小在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过程中难以发挥批量的优势,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发生的固定费用分摊到产成品中的比例加大,会降低企业竞争力,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

  2006年全行业盈利前10位企业累计实现盈利2.93亿元,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89%。经过多年发展,以华茂集团、皖维高新为代表的安徽纺织企业实力增强,是全省纺织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处于亏损前10位的企业累计亏损1.22亿元,占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的近50%。除此以外,全行业还有200多户企业单户盈亏数额在10万元以下,在盈亏边缘徘徊,全行业发展后劲有待加强。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