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降价药“整容”后再高价上市谁之过
2007-03-01 来源:新华网 文字:[    ]

    年末岁首,杭州市天天好大药房依据店里登记的一份“百姓缺药登记表”到市场采购中发现,表上70%的药品早已无人生产。这些全是政府明令降价,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这家药房,开业3年来共采购药品2万多种,目前只剩下9000多种在正常经营,其中有3000多种药因降价而不见踪影,阿莫西林等常用抗菌素都进不到货(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杭州这家药房只是一个缩影,全国所有降价药中,一宣布降价不久就消失的药品远不止3000多种。从1997年到2006年,政府对药品降价多达19次,降价金额近400亿元,其降价范围之广、频率之高、力度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

    但药品依然很贵,医生开出的药方价格依然很高,百姓仍然看不起病。按理说,10年19次降低药品价格,接近一年两次降价,仍然不见效果,有关职能部门早就应该反思了。但有关部门却把降价的次数当作政绩来总结,不顾百姓是否得到了实惠,不管药价高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了,不寻找药品降价次数这么多而价格仍然虚高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百姓的反映,社会的呼吁,媒体的追寻,最终找到的原因是:当前,我国药品出现一种“降价死”的怪现象:药品降价——代理商停止进货——医院停止开药方——药厂停产——“降价药”改头换面变新药重新审批后再高价上市——药品降价变成了涨价。

    一些人认为是药品代理商在作祟,调低价格降低了代理商的利润空间,代理商不进降价药、低价药,药品生产企业也就只好停止生产;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医生医疗机构由于有回扣、利润诱惑,医生自然开那些利润高的药品,价格低、利润小的药品也就很少能为百姓使用;也有一些人认为是药品生产厂家在捣鬼,药品降价后,生产利润减少,不得不停止生产。

    笔者认为,上述三个环节在利益驱使下,确实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并非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职能部门在管理上存在问题,没有健全体制机制。近年来,我国每年几乎都要批准1万多种新药。一些降价药改头换面后再高价上市,混迹在这1万多种新药中。那么,是谁审批的?如何审批的?又是如何把关的?这些改头换面的降价药审批中背后是否存在“猫腻”?国家药监局前局长郑筱萸腐败窝案是这一问题的最好答案。

    在真正整顿药品购销、生产、使用环节秩序,严厉打击医疗机构医生吃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的同时,加大力度打击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商业贿赂问题,彻查这些部门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同时,尽快建立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阳光透明的药品管理审批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品价格高的问题。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