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是“无情”物 药价虚高不下网上“杀”
2007-03-30 来源:新华网 文字:[
大 中 小 ]
作为医改方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理应为人们看病就医带来“福音”,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这个政策逐渐演变成“走过场”,药厂、经销商、招标中介机构及医院形成“合谋”,药价依然虚高,叫苦的只有患者。
如果说2000年开始实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是制药行业发展的一个开端,如今,挂网采购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则是医药购销制度开始深化的一个新起点。仔细比较两种采购模式的区别,挂网采购的优点在于全省统一采购,剥夺了各地的单独采购权,避免了企业耗费大量金钱与精力,同时在配送环节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2006年,全国实行网上药品招标采购的地级及以上城市204个网上药品采购签订合同金额499.2亿元。与2005年比较,网上药品招标采购城市增加32个,签订合同金额增加86.7亿元。
药价高是老百姓看病就医最大的难题,单靠药品招标制度改革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配套改革的推进,包括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等制度。本版刊登一组各地药品挂网采购的经验和做法,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支持。
广东再次启动药品采购制度改革:人机对话 专家杀价
在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153名来自医学、药学、物价等领域的专家,分成三组,每人独立操作一台计算机,或沉思,或按键,参考各种相关信息,对每种药品给出不同的降价幅度。近日,倍受关注的2007年广东省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活动,进入第一次“面对面谈判”阶段。
从今年起,广东推进了药品采购制度的重大改革,原省属和21个地级市不再单独组织药品招标采购工作,而改为全省统一的网上限价竞价采购办法,即各药企的产品,经过报价、竞价、议价、谈判等环节,入围网上药品采购目录,供全省医疗机构选购。到目前为止,在总共报名的43209个药品品规中已有27635个入围;从同竞价组3个或3个以上厂家的品种竞价结果看,入围品种总平均降价率为40.39%。参与议价的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个降价幅度比较合理。
廉价药 不限价不竞价
3月16日,在杭州举办的一场谢绝普通观众进场的全国大型药品订货会上,在展厅中部的一家展商摊位里,参展商直接公开了自家各种药品的零售价、原供货价、展会价,药品批零差价悬殊巨大,令人咋舌。
2000年,广东同全国一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药品集中招标改革。但6年多来,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一些优质廉价药,招标价格一压再压,导致利润太低而无人愿意生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广州陈李济药厂厂长欧阳强谈起来满肚子苦水。对此,广东省医药纠风办的评价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虚高价格,遏制了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但尚未完全达到政策设计目的”。
广东省卫生部门认为,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集中体现在药品价格虚高上;质优价廉的老药、低价药从市面上消失,吃亏的是普通群众。去年10月,2007年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活动开始接受企业报名。与招标不同,阳光采购将药品细分为限价竞价药品和不限价竞价药品,这等于是给廉价好药设置了一条“绿色通道”,使其无须限价竞价,直接按企业报价挂网销售。到今年2月,不限价不竞价品种的报价工作完成,共有5395种廉价好药进行了报价并挂网销售。广东省医药纠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绝大多数“质优价廉”的药品将可入围,“老百姓将能感受到真正实惠”。
同质药 市场竞价挤水分
除了廉价老药可以享受“优待”外,其他的药品都必须过限价竞价关。按照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活动方案,高于政府规定的限价报价,系统将提示报价不成功。在2月13—14日,共有33521个限价竞价药品进行了报价。
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将这些药品按照品种、规格、质量分成若干竞价组,同一个竞价组内有3个或3个以上企业药品的,广东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采取价高者淘汰的方式降低价格;对那些同竞价组只有一二个药品,难以形成有效竞争的,则派出专家与企业谈判议价。
经过三轮竞价,参与竞价的22495个品种入围了13406个,入围率59.59%。经过测算,入围品种总平均降价率为40.39%。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寿生表示,采取这种分三轮竞价的方式,目的是在保护优质药品的同时,尽量挤出药价的“水分”,如药厂在进行完第一轮竞价还未“出局”,将会根据当天的“行情”调价,把原本虚高的价格进行再压缩,投入下一轮竞争。记者从一份表格上看到,某企业生产的16.7ml含有100mg紫杉醇注射液限价为1320元/支竞价结果为619.96元/支降价率为53.03%……
名优药 人机对话定价格
专家“杀价”,是通过“人机对话”来进行操作的。这是广东针对同竞价组只有一二个品种,难以形成有效竞争的7000多个药品采取的“杀手锏”。据了解,为准备这个“杀手锏”,卫生部门组建了全省近5000名药学和临床专家组成的药品筛选专家库。这153名专家是从库中随机抽取的,绝大多数人开场前一两个小时才知情。一进场,专家就要上缴手机,禁止和邻座“咬耳朵”,吃饭不能出大门,上洗手间还有保安站岗。
记者看到,“人机对话”的操作界面上,每一种药品除显示出产品名称、所属种类、生产企业、剂型、规格等基本信息外,还有一系列参考数据。谈判专家要在各自的计算机上给出该品种的降价幅度。所有专家的“砍”价结果由计算机汇总,去掉最高的和最低的各5个,然后选取平均值作为专家建议的入围价格,如企业接受,则可顺利入围。
对于专家杀价的方式,大多数企业都非常欢迎。广州阳普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邓冠华认为,专家结合各种情况在网上进行价格谈判,这样出来的产品价格能够真实反映价值,而非一味压价,对促进企业创新有帮助。
进入议价药品多是“名优”药品,以专利、原研、单独定价、优质优价进行分类,由专家用专业知识独立做出评判。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哲介绍说,接受谈判的品种最终有6376个入围,入围率达85.2%,平均降价幅度达10.31%,大部分名优产品已确认入围。
广东改革药品招标模式 专家与药企“面对面”
“你们企业的产品为什么报价比在某些地区的历史中标价要高很多?”
“能不能说说你们的质量标准?”
谈判现场的专家轮番向药品生产企业代表发问。对方则摆出了产品样品,拿出一些资料数据,述说着“自家”药品的种种优点、疗效及企业成本等。
3月17日,广东改革旧有的药品招标模式后,在全国开创性地开展了网上“阳光采购”活动,并进入第一次“面对面谈判”阶段。235家药品生产企业的企业代表,就271个药品品规,与42名专家进行了激烈的面对面谈判。谈判分六个小组进行,谈判品种都是采购活动中被列为同一竞价组、使用同一个药品通用名但报价相差了两倍或以上的品种。详细>>>[相关阅读:广东逾九成药品将由政府定价]
山西:药价水分网上挤
0.1克的阿齐霉素注射液,通过实行药品集中网上竞价采购,到了患者手里变成了3.31元/支,价格下降了87.86%;0.15克×6粒的罗红霉素胶囊,现在每盒2.16元,价格下降了81.22%。日前,山西省第二批药品集中网上竞价采购工作开始启动,这次共涉及11000多个药品品规。全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今年将全面实施药品集中网上采购,预计减轻患者药品费用可达6亿多元。
叫苦的只有患者
太原市市民董明经常去医院看病,他说,很多时候是拿着医院的处方在药店买药,同样的药品由于“门槛”不同,价格各异,0.1克的阿齐霉素注射液,以前是27.3元/支,0.15克×6粒的罗红霉素胶囊,却是11.5元。这是山西省药品流通改革前的情形。
近几年来,山西省各地也陆续实行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但由于以市、县为单位分散进行,未能形成严密、统一的机制,导致招标后的药品价格仍然偏高。此外,有些医疗机构实行的药品集中招标,实际上是中介机构具体组织并签合同,而中介机构并非用药方,因此降价驱动力不够。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每个品种有多个供药商中标,中标后还得“打点”医院才能实现销售,所以中标价格须预留“打点”费用,否则“一中标就死”。对此,山西省药品集中采购中心主任刘中雨的分析是,由于高价中标符合药厂、经销商、招标中介机构及医院的共同利益,加上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规范性难以保证,所以药价仍然居高难下。如此高的价位,叫苦的只有患者。
挂网品规面对面谈判
千方百计挤掉药价虚高中的“水分”,是实行网上集中竞价采购的最终目的。去年10月份,山西对第一批药品(抗微生物、抗肿瘤类药品)开展集中网上竞价采购,涉及7281个品种。257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了竞价,466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参加了采购。
为此,山西省严格制度,严密程序,完善管理。招标前,组织专人对拟定采购目录的厂价、批发价、零售价及付款方式进行详细的调查,基本掌握药品的真实价格。所有参加集中采购的医疗机构,都必须通过网上交易平台采购所需药品(除特殊管理药品、中药饮片、院内制剂外),不得从网上交易平台以外采购中标及入围药品,不得采购非中标及入围药品,不得指定本单位的药品供应商。在竞价过程中,对拟挂网的品规采取面对面的谈判,评审专家组由省“纠风办”从480余名专家库随机抽取组成,避免人为因素对药品质量评审的影响。并将有关药品竞价的数据刻录成光盘,交监督部门存档,以备社会各方随时调阅。对所有竞价企业坚持同一标准,由计算机自动筛选,力求公平合理。第一批药品网上竞价采购,经过3次竞价报价和议价,确定挂网药品品规数为6103个,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7.55%,按2005年全年药品采购额20亿元计算,实行网上集中竞价采购后,抗微生物、抗肿瘤两类药品所降价格直接减少患者医药费用3亿多元。
不能出现任何岔子
张建林是某药厂的推销员,他向记者透露,这种采购方式大大减少了经销商对医院的公关费用,药厂并非无利可图。但是,由于减少了一些医疗机构和某些经办人的“隐形”收入,起初,药品集中竞价采购也受到了一些医疗机构的消极抵制。若要取得长期的效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监管机制十分必要。对此,山西省副省长胡苏平信心百倍,“这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今年要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只能办好,不能出现任何岔子。面对人民群众和患者的利益,任何私心杂念,都将得到监管体制上的坚决打击!”
目前,山西省网上集中竞价采购的监管网络平台正在紧张筹建中,这个平台将直接监管到每一个细节,其中包括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按照不高于挂网采购价格提供质量可靠的药品,并保证及时配送;每一个医疗机构必须照章购药,并及时结算药品采购款等。
上海闵行模式: 切断医药经济链
3月中旬的一天,上海闵行区卫生局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小组主任吴东晖照例打开“闵行区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网”。网上显示,当日有区中心医院、浦江镇卫生院等5家公立医院上报了药品采购计划。在仔细查核各家医院采购目录和数量后,吴东晖轻按鼠标,向相关医药公司发下了订单。
在网络的另一端,医药公司收到订单后,直接向医院配送药品,随后与区卫生局财务部门结算费用。这就是被业内人士称为药品招标采购的“闵行模式”。2005年8月,闵行区启动了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改革,其核心是将医院药品自行采购转变为联合集中采购,从根本上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
闵行区卫生局局长许速告诉记者,闵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行“一品一规一厂一供应商”。即医院在上海市确定的中标药品目录范围内制定采购目录,一种药品只择优确定一个品种、一个规格、一个生产厂家和一个供应商,然后集中签约,统一支付费用。
经过公开遴选、专家评审,采购工作小组根据评选系统提供的评分结果,并参考药品质量、生产企业信誉、供应商服务及专家选择意见等审核,“三选一”来确定“一品一规一厂一供应商”。首批集中签约的药品品种由改革前的3000多种减少到1906个,供应商由43家减少到10家。采购目录编制完成后,集中采购工作小组根据医院需求,通过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对医院采购计划实施网上采购。
闵行区中心医院院长助理苏静英说,实行集中采购后,医院不用再应付医药代表的“纠缠”,医院可以更加合理地用药。集中采购有效降低了药商的营销成本。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分销事业部副总经理王贤成说,过去医院拖欠药款的现象比较普遍,最长的能拖一年多。现在一个月内就能拿到货款。
中国人民大学医药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宪法认为,“闵行模式”的精髓,在于通过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剥离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职能,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
四川药企老总:网上采购帮了大忙
一位四川某大型药品企业老总参加了药品网上招标会后,颇有感触地说:“2003年搞了37次分散招标,我们就准备了几十套资料,全省跑了37次。网上采购,真是帮了企业的大忙。”
从2005年开始,四川省开始探索药品上网限竞价、阳光采购新模式,当年就实现了3个批次的药品上网限价竞价销售,208家医疗机构上网采购。实行上网限竞价采购后,不同厂家的药品完全凭借价格与服务的竞争,进入医院。同类药品不同的品种、同品种不同的厂家,全部上网,各个环节、各类信息都在网上公示,购销双方在网上公开公平交易,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也可以在网上对药品交易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大大提高了药品交易的透明度,给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条件。省药招办负责人介绍说:“传统招标一个品种一般只有一个厂家中标。而上网采购是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来,有的品种甚至可以7个厂家都中标,保证了竞争的公平公正。”据四川省药招办测算,2004年集中招标,中标率仅20%,许多企业空手而归。2006年,上网药品确认率达到70%—80%。
药品上网交易取代了反复招标,企业负担大大减轻,只要递交一套资料就行。企业申报上网药品,只需递交必要的资料,平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库对申报企业、拟上网的药品进行资质审核,只要资质合格、无违规记录、低于限价报价,即可进入平台上网销售。每个上网药品只交纳180元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费,不再交纳其他任何费用。2005年仅上网交易服务费一项,企业全年少交1700万元。
药品不是无情物
据报道,全国有不少白血病患儿,因买不到一种化疗药物而忧心如焚。这种药物并非昂贵的进口药,而是只有两元多一支的国产药——复方磺胺甲恶唑针剂。
近年来,廉价经典药供应不足,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些“救命药”之所以短缺,主要原因是太便宜。由于利润微乎其微,甚至赔本,企业不愿生产,药商不愿经销,医院不愿购买。对此,患者只能徒唤奈何。
企业追求利润,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严重背离。哪个药品一降价,很快就在市场上消失。企业只顾追逐高利润的品种,根本不管百姓的需求。而政府部门也无可奈何,因为宏观调控的“手”太软弱。
药品不是一般商品,而是关系民生的特殊商品。因为,药品不是由患者主动消费,而是由医生指导消费。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药品生产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药品生产企业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应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药品不是无情物。自古以来,我国制药行业有着优良的传统。同仁堂的古训就有:“以义为先,义利并举”、“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些传世名言,充分体现了一个制药企业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而在西方,制药业也有共同的道德准则。50多年前,美国默克公司总裁乔治•默克曾说:“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造福人类而生产,不是为追求利润而制造。只要我们坚守这一信念,利润必将随之而来。”
但是,在药品生产流通上,仅靠企业的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只手”的作用,才能遏制虚高药价,维护药品生产的公益性。
借鉴世界上90多个国家的经验,我国提出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将基本药物定义为:满足大部分居民卫生保健需要的药品,它们应该是在任何时候均有足够的数量和适宜的剂型,并是个人和社区能够承受得起的价格。因此,基本药物具有公益属性,政府应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干预其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而不能简单由市场调节供需。这样,很多临床必需急救药和罕用药,就不会陷入短缺的窘境。因此,只有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药物制度,人民群众的吃药问题才更有保障。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