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青藏高原铁 铜 铅锌等重要矿产获得重大发现
2007-04-26 来源:新华社 文字:[    ]

  中国地质调查局12日宣布在青藏高原新发现600余处矿床、矿点及矿化点,其中包括铁、铜、铅锌等多种目前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

  这是我国在对青藏高原进行长达7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大发现。目前区域地质调查已告结束,我国还同时掌握了青藏高原迄今已发现的5000余个矿床、矿点资料。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张洪涛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通过对发现的铬、铜、铁、铯、金、铅锌、银、钴等优势矿产进行资源潜力初步评估,预测青藏高原铜的远景资源量为3000万-4000万吨,铅锌的远景资源量4000万吨,铁的远景资源量数十亿吨。

  “这些资源将在近期内加速评价,必将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矿产资源‘大瓶颈’、‘大制约’的严峻局面。”张洪涛说。

  据介绍,在新发现的600余处矿床、矿点及矿化点中,其中一些矿床已进入勘查评价阶段,显示具有大型、超大型规模前景。目前已基本查明数十条规模巨大、具有重要工业前景的铁铜等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包括尼雄富铁矿、日阿铜多金属矿、库木库里盆地砂岩铜矿、伦坡拉盆地油页岩矿以及阿牙克库木湖石膏矿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主任庄育勋说,目前,地质工作者已经在尼雄富铁矿圈定富铁矿体23条,仅四个主矿体计算富铁矿石资源量为1.38亿吨,全区远景资源量可达3-5亿吨,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大型富铁矿后备资源基地。

  此外,我国还在地质调查中编制了青藏高原第一份1:150万金属矿产图、非金属矿产图和成矿带划分图,划分出3个Ⅰ级成矿域、8个Ⅱ级成矿省和30个Ⅲ级成矿带,并对Ⅲ级成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特点、矿床类型以及成矿专属性进行了总结。

  青藏高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六个省区,共计26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取得五大重要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12日在北京宣布,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五大重要成果,将对青藏高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张洪涛在此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历时7年的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于2005年底结束了全面野外工作,期间每年上千名专家学者参与调查研究,完成了青藏高原空白区全部15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张洪涛说,在这些成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填制了110幅1:25万区域地质图,首次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完成了国土面积的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调查中,我国还在青藏高原新发现矿床、矿点及矿化点600余处,并全面掌握了青藏高原迄今已发现的5000余个矿床(点)资料。在此基础上,还编制了青藏高原第一份1:150万金属矿产图、非金属矿产图和成矿带划分图,对青藏高原的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

  调查还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原创性新发现,引起了全球地学界的高度关注,包括发现数万件古生物化石。地质工作者还首次完成了昆仑-阿尔金、西藏地区、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

  此次地质调查还系统探索了青藏高原高原隆升和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发现地质变迁导致了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植被系统发生了由森林型植被突变为草甸型植被、气候冷暖频繁波动的显著变化;由于高原隆升,导致了湖泊萎缩、河流断流、草场退化、沙漠化、雪线升高,被誉为“中华水塔”的蓄水量在日趋下降。

  从地质景观角度,此次地质调查还新发现地质旅游景观点700余处,并首次推出了青藏高原1:150万旅游图,为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开发增添了大量的基础资料。

  张洪涛说,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已经引起国际地学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顶尖的地质学家介入了一些重要领域的合作研究。

  他表示,希望这些成果不仅能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也能为国内外地学界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服务。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