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创新是江淮造轿车的精髓?!
2007-04-28 来源:中国汽车新网 文字:[
大 中 小 ]
江淮汽车绝对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异数。说它是异数,是因为它的超常规发展。1990年,在左延安带领下,始建于1964年的前身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停止生产投产多年的发动机项目,改上客车专用底盘。
在随后的3年里,江淮的客车底盘年销售增幅分别达到100%、150%、200%;1995年上轻卡项目,轻型载货汽车2004年位居国内第二位,出口量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位;2000年引入“瑞风”,进军商务车,“瑞风”商务车2002年投放市场,2003年销量进入市场三甲,2004年在国内商务车行业中销量跃居第二位,2005年1-9月份,销量位居国内商务车市场第一在2007年第一季度国内 MPV市场销量排行中,江淮瑞风以9850台的销售量排名第一,创造了2007年一季度 MPV市场销量神话。
从客车底盘到轻卡,从MPV到SUV,江淮汽车的发展构成了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和中国汽车业的整体投资周期并不相合,然而却屡凑奇效:当一个产业里打得火热、泡沫四起的时候,江淮总是选择按兵不动。在泡沫破灭,危机暴露之后,才会冷静、果断地出招。
今年1月17日,江淮再次爆冷,拿到了轿车准生证。
这张准生证让江淮汽车成为“最后”一个进入轿车领域的汽车企业。商用车造得很好,利润也不错,而造轿车与造商用车在技术上有很大的不同,左延安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杀入水深火热的轿车市场!江淮将如何从商用车制造机制向轿车制造机制转变,江淮哪里来的底气去造车。
一、后发先至的逆周期投资
江淮选择在家轿市场发展到后白热化阶段切入,还是延续了其一贯的逆周期投资风格。当一个细分产品市场成熟发展后,再切入不仅需要胆识还需要远见。
在经济学界热炒“蓝海战略”的时候,左延安却和他带领的江淮汽车,一头扎进了红海,专挑成熟产业,后发先至。
红海是非常血腥,但是也是最大、最具潜力,生产设备、技术也比较成熟的产品与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里,拼得是眼光,拼得是实力,这些是那些被市场好的时候“娇生惯养”出来的汽车企业所不具备的。所以说这种逆周期投资的风格多少也与江淮的资源受限有关。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资金完全倒向开展合资的国有大型汽车集团。从零部件起家的江淮在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去卖过沙发、老鼠夹、旱冰鞋。
江淮没有吃过一口偏饭。每上一个新产品都是磕头买进来,烧香卖出去,在市场里提篮叫卖。左延安说道,但对别人得到的支持,我们一点也不眼红。市场化的生存培育了我们抗风险的能力,这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就是因为没有偏口饭,在没有强制要求和国家指导的情况下,江淮自己实施了CIMS工程——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目前江淮汽车已经是全国CIMS运用先进企业,全面实现从产品开发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形成了快速设计及制造体系,大力推行精益生产、顾客链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及手段,不断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
CIMS-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是基于CIM理念的集成优化的制造系统。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从市场需求分析到最终报废处理)的各个阶段。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达到人(组织、管理)、经营和技术三要素的集成。以加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环境(E),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持续的学习,把江淮打造成学习型企业,正是江淮后发先至的秘诀。
二、学习的力量
学发动机出身的左延安高度重视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他甚至在没有向发改委申请轿车生产许可证之前,就分别于2005年、2006年在意大利都灵和日本东京注册成立了两家研发机构。
与此同时,左延安在江淮内部确立了四院三部的研究院格局(以国家级的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四乘四的研发架构。四院指的是乘车研究院,商用车研究院,动力总成车研究院,工艺工程院,后三个部,其中有IT知识部,产品管理部等等),他认为:格局决定结局。只有把架子拉开,才会发现哪里缺位,做到尽快补齐。
正是有了这些未雨绸缪的准备,江淮C级轿车已经跨过研发阶段,进入调试阶段。
今年7月,中级轿车进入小批量生产,7月全国上市。
这是今年2月初领到轿车准生证以来,江淮首次公布轿车项目的最新进展。由于该项目筹备6年,申请两年,首期投资为20亿元,研发中心投资6亿元,因此备受外界关注。
据悉,目前江淮汽车已拥有4个产品平台,分别为C级车平台、B级车平台、A级车平台和A0级车平台,前三个平台都已有研发成功的产品,而A0级车在设计当中。未来4年有7款车上市。
运用跨国零配件公司和设计公司的资源,是自主品牌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得不走的路。在合肥桃源工业区的周边,国外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厂商纷纷建厂。如博世、德尔福、韦士通、电装、万都等成为江淮轿车未来长期的采购合同为许诺的战略伙伴。
在意大利都灵和日本东京,有江淮独资的海外设计中心,分别主攻外型和内饰,这是江淮轿车整合国际化资源和内部管理体系和制造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利用国际的智力开发自主品牌产品,显示了江淮在轿车产品上高起点、坚持国际品质化的决心。
左延安表示,缺少轿车这样巨大的市场,是江淮汽车提升综合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参与强势竞争的软肋。江淮汽车本身就是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生产轿车只是增加品种。他描述了新轿车的情况,造型以大气、稳重为主风格,具有时代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轴距达到2790毫米,配备前排双安全气囊,三点式预紧式安全带,车身结构安全,整车操控性能优良。已经完成西北、东北、海南等多种环境的冷热路面试验。
在研发新产品方面,江淮汽车瞄准国际市场,把对手目标锁定在日本和韩国而不是欧美汽车界。因为日韩的很多文化内涵与中国接近,对中国的消费需求、偏好非常了解。加上多年研究使他们的竞争力很强。同时日韩在国际化方面是近年做的最成功的,向强者学习才能让自己更强。你说花冠车有什么特点?没有特点就是它最大的特点!瑞风的市场成功也就在这里,江淮轿车要总结别人成功之处和失败之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集成创新。左延安如是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江淮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从底盘起步,从轻卡到客车,再到商务车、重卡同步发展的产品格局,并创造了连续15年又快又稳的增长速度。
目前,国家级江淮汽车研发院已建立,并整合了国家在合肥、上海4所高等院校的战略系统资源和未来资源。今年9月份,已投入6亿元,新的19层的研发大楼将建设完工。日前,江淮研发队伍近千人,根据江淮发展规划:到2010年研发队伍将达到1500人——2000人。
对于整合全球资源造世界车,左延安的理解是“不是大而全,而是尽可能的运用国内外资源的背景下,突出我们的特点,培育我们应该培育的优势。你比如说发动机的实验研究设备,不是说什么都备齐,我常规的必须的要备齐,而且一定是世界一流的,要到就到位。就是说求精不求全,这么一个指导思想,在研发的硬件建设上我们投入的强度是很大的。当然包括软件部分。
技术的核心是人才,在人才策略上,江淮也有独到的一套:适当的引进成功人才,大量引进知识型员工,有目的的引进高层营销管理人才,是江淮根据发展现状,制定的人才策略。
江淮的人才策略被左延安总结成三句话:“叫做一个是大量的引进知识型的员工,就是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应届毕业生。
第二句话,叫做适当的引进国内的成熟人才,所谓适当的引进,不是成堆的去挖人,我们就说针对我们事业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我们这个文化的相融性,选择一些合适的人才。
第三句话,有选择的利用国外资历,他们这一点去年力度很大,我们有日本的专家,有韩国的专家,我们的有境外意大利的专家和英国专家等等。
另外这个引资成本是很高的,这个也得到了国家和省里的支持,这是我们企业本身,也确实付出了比较大的成本,当然我觉得从这个投入产出这个角度比来讲,还是合理的。目前在江淮每一个轿车制造的车间里,都能看到一两名日韩专家现场培训、指导中国工人。此外,来自日产、日野的技术专家北泽、夏村以及一位韩国现代的原副社长等人士已经进驻江淮轿车的销售、研发、生产体系。”
左延安说:江淮走的一个小路子,既不同于对那些没脑子的合资企业的一条路,又不同于像吉利完全地自学成才,我们是有脑子的,可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一条路,是每个企业普遍走过的路子。所谓第三条路子,我以为我们还是有一些胜算的基础,所以选择这条艰难的路子,因为江淮毕竟是四十多年历史的汽车制造企业了,还是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还有不少的资源,更重要的是现在背景是在IT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对环境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是不是,这个叫大协同的时代,处在这么样的一个时代,当然还有工业化的构成。
大家讲知识产权,有的有产权无知识,有知识有产权才是完整的自主创新。一定是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你前面没做过,人家做过了,人家知道怎么做。一个是学习,一个是合作当中学习。只要能够形成无形资产的积累的话,形式不是太重要。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有些企业在韩国建立了企业,在那个地方如果有研发中心,可以针对全球化的市场来研发产品,我觉得也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一条路。我们全中资这样一个企业,可能要走一条渐进式的积累无形资产的过程。
三、学习创新与“新红军精神”
没有活生生的人物站在面前,没有美好的事物撕裂开来给你看。我们看似获得了历史的真相,实际上对历史一无所知,即使有了一点知觉,也一无所感,因为我们无法对一些苍白的面孔发生同情。
学习、创新整合全球资源,并非是江淮造轿车的唯一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关键是江淮对中国汽车制造业有更多、更广、更新的认识。
三年前江淮就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了造轿车的项目书,一直未能获批。为什么呢?国家不可能允许在一个中部地区省份赫然出现两个自主的汽车厂,如果当年江淮得到获批,肯定两个轿车厂都不可能做的更好。因为同质化产品会使竞争更激烈,那岂不是让“合资厂”看笑话?!岂不是会出现更多的法国达能和中国娃哈哈?!岂不是在技术换市场的过程中,创新的破坏力越大,自主创新意识越强,国产化率的成果和推进速度越快?!
江淮造轿车有三大特色:有联合开发,有委托开发,有外包形式的,有联合开发,有完全的自主开发三种模式下,江淮流程的管理技术,标准怎么建立起来。左总说,发动机这条路已非常清晰了。既用造商用车的方法慢一点,沿用乘用车走的比较快一点的方法相结合,实际上一快一慢,一高一低,增加和减少,均属江淮学习创新的市场赢利平衡点和创新点。
江淮集团的发展勾勒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创新史的侧面。
左延安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部小厂建设成一个销售收入为122亿元,已经连续15年保持16%以上增长的国有重点汽车集团。靠的就是江淮在行业内独树一帜的是“家园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这些在外人看来不能短期见效的东西,江淮数十年一以贯之,并且在细节上坚持到底,比如江淮有学习“丰田生产方式”的推进委员会。
当再次审视江淮的学习创新,这是新时期江淮持续学习创新的新红军精神的延续。左延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和很多合资企业相比,我们的人才、管理、技术都不是最优的,那我们就要用文化来做整合,整合出属于江淮自身的最优秀的东西。江淮汽车作为中国汽车止于目前的,最后一个进入轿车领域的汽车企业,接下来的路会充满艰险,但是我相信,在这种文化蕴泽下,江淮终将会战胜。
江淮轿车——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差异化市场竞争中一路走好!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