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在长达数月的社会管制措施下,所有大型经济活动都被叫停。在群众就业和生活的呼声下,地摊经济成为经济领域的一匹黑马。
经过3月成都率先放开地摊经济,以及后来德阳、咸阳、长春等少数城市跟进的酝酿阶段,等到6月李克强总理公开表扬成都,称地摊经济是“中国的生机”时,其已成为火热话题,几近形成“全民摆地摊”的趋势。甚至一度出现“开奥迪摆地摊”的都市传说,五菱汽车甚至凭借一款“摆摊神车”,差点实现股价一日翻番的神话。
虽然比起最火爆的时候,地摊经济的热度已经有所回落,但依然是中国经济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经营主要品类包括小吃美食为主的早市和夜市,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以及各类日用品等三类,参与主体为流动商贩和以街边店占道经营为主。
此外,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城市而言,往往会出现独特的文旅项目,并通过地摊经济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文艺长廊,工艺品零售,戏剧演出等。
作为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相较于“专柜经济”,地摊具有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等优点,但也存在影响城市环境、交易无法监管等缺点。
地摊经济产业链与百货专柜的相似,下游面对的是消费者;中游主体为个体户/流动商贩;而上游涉及到各种支撑地摊经济的“硬件设施”。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2018年实际增长5.8%。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带来的是消费需求的增长,为地摊经济的火热打下基础。
截至2020年6月4日,全国至少有50地通过设立摊贩规范点等方式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主要是通过设置摊贩规范点、允许占道经营等方式对摊贩活动“松绑”,出台规定明确摊贩的外摆时间、外摆范围等,鼓励“地摊经济”重新回归城市。从地区出台的支持举措数量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华中和西南地区。
根据南都民调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放宽流动摊贩管理后,5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光顾摊贩,总体来说,我国居民对流动摊贩消费意愿持积极的态度。
同时,公众对于地摊经济的作用,大多也持正面看法。根据南都民调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放宽流动摊贩管理后,5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光顾摊贩,而不愿意的比例仅占7.1%。由此可见,我国居民对流动摊贩消费意愿持积极的态度。
但也有一部分人担心其负面影响,比如乱搭乱建影响出行、餐饮卫生问题突出等。
从我国推广“地摊经济”政策历程来看,自1981年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起,历史上我国多次放松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对地摊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情况来看,历史上我国对地摊经济采取积极的措施时,均会对就业产业拉动作用。
2019年我国城镇和乡村个体就业人数合计1.77亿人,占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近20%;我国个体经营户全年的营业总额达到13.1万亿,等同于全国社会零售总额的32%。从中可以管窥地摊、小店的繁荣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当中,2月,全国范围内个体户的营业额下降到预期值的50%;到了2020年3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已恢复80%;截至5月底,全国已有1200万小店和路边摊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作为个体户的组成部分,地摊、小店对就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具体到各个城市,新一线城市成都市的“地摊经济”搜索热度居于榜首,这也与成都市率先推出支持地摊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从搜索“摆地摊”相关内容的热门城市来看,TOP10中有7个城市为新一线城市,但一线城市上海暂未入榜。
在短期内,地摊经济对于在我国经济从疫情复苏有重要作用。截至5月21日,成都3.6万个摊位已増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保守估计若全国其他城市有序推进政策实行,有望开放50万个摊位,预计可以新增就业100-150万人。
5月我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增长,失业率小幅回落,或与我国大力推广“地推经济”有关,部分失业人员实现了“自主再就业”,且“失业金领取条件”搜索指数也显著走低。
此外,在“地摊经济”政策支持下,街边小吃摊的增加以及街边餐饮店占道经营可扩大接待量,在居民对摊贩消费持乐观态度的情况下,室外的地摊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费者打消外出就餐的疑虑,助推整体餐饮市场的复苏。
长期来看,“地摊经济”将会是我国社会零售业的重要补充业态。线下摊贩积极利用数字经营工具,与线上平台协同合作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达到降本提效,发展数字化经营的新地摊经济或成为行业长期趋势。
本公司出品的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地摊经济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地摊经济行业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地摊经济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地摊经济行业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地摊经济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地摊经济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地摊经济行业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地摊经济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地摊经济。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地摊经济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地摊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