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2021-2025年中国环境监测产业发展战略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2021-08-13
  • [报告ID] 156882
  • [关键词] 环境监测产业发展
  • [报告名称] 2021-2025年中国环境监测产业发展战略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交付方式] EMS特快专递 EMAIL
  • [完成日期] 2021/8/8
  • [报告页数] 页
  • [报告字数] 字
  • [图 表 数] 个
  • [报告价格] 印刷版8000 电子版8000 印刷+电子8500
  • [传真订购]
加入收藏 文字:[    ]
报告简介

 2021年,将是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生态环境总思路“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指引下,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在土壤和地下水方面,“十四五”期间,将构建重点区域质量监管和“双源”(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地下水污染源)监控相结合的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以及构建土壤和地下水协同监测、管控的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体系。以掌握全国土壤环境状况变化趋势为目的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将网格化覆盖我国陆域全部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国家土壤监测点位数量将保持在8万个左右。

在大气环境方面,“十四五”期间,国控点位数量从1436个增加至2000个左右,将改进空气质量评价与排名规则,排名范围扩大到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研究开展主要污染物浓度三年滑动平均值评价,降低气象条件波动对评价排名结果的影响。

O3与PM2.5协同控制迫在眉睫,区域联防联控与重污染天气应对成为常态。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的需求,需要构建更加完整、全域覆盖、全要素覆盖的大气立体监测体系。O3与PM2.5协同控制需要在现有城市、区域监测网络(包含常规空气站和组分网站,以及省/市/区/县级监测站)的基础上,依靠更精准、痕量级、快速响应的在线监测仪表和区域立体监测设备,掌握前驱物生成条件、衍生过程、区域传输关系、健康安全影响等,为实现O3与PM2.5协同管控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在大气污染重点城市、污染传输通道,大区域大尺度范围内监测PM2.5、NOx、O3、VOCs、重金属、离子元素等监测因子将根据区域实际情况被积极采纳。对于高速道路、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移动排放源,开展必要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建立道路交通监测网络。固定源、移动源、面源全部涵盖,污染源企业、城市、区域全域覆盖,地面、近地面立体遥感,为实现精准治污提供有效污染物分布、通道传输等数据,助力实现有效溯源,精准治污。

现有的监测网络以常规六参数为基础,重点区域也陆续建立了组分监测站点,但总体数量不足,监测污染物的种类较少,部分设备时效性不强,并不能满足光化学污染反应机理等研究的需求。因此,扩展监测污染物的种类,如增加温室气体、元素分析、中间物监测等,发展时间分辨率高的监测设备,研究各类污染物在污染过程中的生成、转化、传输,研究复合型污染的形成机理,将是一个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国家空气监测城市站的设备更换周期为5-8年,《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中对于下一阶段的建设任务要求中也提及了监测网络往乡镇、农村发展,并加强交通路边站的建设,常规参数的监测设备前景广阔。随着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向好,对监测设备的量程、检出限、精密度的要求会更高。因此,改进常规参数监测设备性能指标,甚至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突破,将会是监测设备生产商竞争的主要方向。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中长期目标和愿景已经明确,为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整个环境监测带来新的技术突破、市场需求。结合连续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手段,依托现有大气监测城市站点或区域站点,逐步增加CO2等温室气体指标,探索开展城市和区域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并纳入到常规监测系统中。

卫星遥感监测作为大尺度的监测手段,在污染传输监测、整体环境评估等方面优势明显。现阶段,卫星遥感对于近地面的监测并不理想,对于气溶胶的监测易受气溶胶形状、组分的影响而产生偏差。因此,发展“地空协同监测,以地基监测数据对遥测数据进行统计修正,以遥测结果指导地面监测,污染物溯源、治理,以遥测数据对区域环境空气的模型分析、预测预警等进行二次修正”的综合应用,可作为环境监测和管理类综合项目的主要思路。

在水环境方面,统筹流域与区域、水域与陆域、生物与生态,逐步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十四五”将在全国共布设3646个国控断面,点位覆盖全国重要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要水体省市界、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十四五”国家地表水按“9+X”方式进行监测,按“5+X”方式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式,优化监测资源配置,给环境监测带来持续的市场需求,为技术改进、质控升级带来动力。水环境领域在流域生态监测、面源污染监测、预警监测等方面不断拓展,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型污染物、水源涵养地、背景断面、质控比对等手工监测,推动生物多样性、健康安全指标、环境DNA/指纹等生态指标的实施,监测方式的多栖发展、创新技术不断拓展应用,促进水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实现生态监测。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在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BOD5、生物毒性仪等生物法的监测手段有较大市场需求。在黑臭水体监测方面,占地面积小,可监测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等参数的一体化监测设备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此外,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少试剂或不用试剂的监测方法,切实有效的废液处理装置、满足仪器仪表分析使用的高效预处理装置、可使用清洁能源的分析系统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公司出品的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发展环境、环境监测行业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环境监测行业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环境监测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环境监测行业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环境监测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环境监测。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环境监测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环境监测。


报告目录
2021-2025年中国环境监测产业发展战略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第一章 环境监测基本概述
第二章 环境监测发展环境分析
2.1 经济环境
2.1.1 全球经济形势分析
2.1.2 中国经济运行状况
2.1.3 工业运行状况分析
2.1.4 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2.2 生态环境
2.2.1 水环境质量状况
2.2.2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2.2.3 大气海洋污染物排放
2.2.4 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2.3 社会环境
2.3.1 生态文明建设提速
2.3.2 节能减排形势分析
2.3.3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美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及经验借鉴
3.1 美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阶段剖析
3.1.1 初级阶段
3.1.2 发展阶段
3.1.3 过渡阶段
3.1.4 发达阶段
3.2 美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综述
3.2.1 行业发展变化
3.2.2 行业发展驱动力
3.2.3 市场发展格局
3.2.4 环境政策规划
3.3 美国光化学污染监控网络发展分析
3.3.1 PAMS研发探索历程
3.3.2 臭氧污染水平分析
3.3.3 PAMS监测典型案例
3.4 美国地下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经验
3.4.1 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3.4.2 完善的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
3.4.3 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体系
3.4.4 开放信息服务和公共参与机制
3.5 美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经验借鉴
3.5.1 完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3.5.2 打造高效环境监测体制
3.5.3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
3.5.4 加强社会监督
3.5.5 注重监测质量
第四章 2019-2021年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分析
4.1 环境监测行业基本介绍
4.1.1 重要性分析
4.1.2 具体工作内容
4.1.3 监测影响因素
4.1.4 行业价值链分析
4.2 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综述
4.2.1 行业发展背景
4.2.2 行业发展现状
4.2.3 行业需求形势
4.2.4 技术应用状况
4.3 2019-2021年中国环境监测市场分析
4.3.1 市场规模分析
4.3.2 企业规模状况
4.3.3 监测站点建设
4.3.4 区域发展状况
4.3.5 商业模式分析
4.3.6 标准体系建设
4.4 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4.1 技术水平落后
4.4.2 人才发展瓶颈
4.4.3 行业发展建议
第五章 2019-2021年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发展分析
5.1 大气监测发展综述
5.1.1 大气监测方法
5.1.2 监测布点方法
5.1.3 行业监测标准
5.1.4 行业监测进展
5.2 大气污染环境监测站点分布情况
5.2.1 大气监测行动
5.2.2 总体建设情况
5.2.3 监测点位规模
5.2.4 监测布点要点
5.2.5 监测布点方法
5.2.6 布点优化方法
5.2.7 监测布点策略
5.3 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发展综况
5.3.1 VOCs治理现状
5.3.2 行业监测标准
5.3.3 市场建设情况
5.3.4 重点行业治理
5.3.5 行业监测技术
5.3.6 发展问题分析
5.3.7 治理攻坚方案
5.3.8 市场发展前景
5.4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分析
5.4.1 行业监测方法
5.4.2 行业监测标准
5.4.3 室内空气质量
5.4.4 智能监测系统
5.4.5 行业发展弊病
5.4.6 监测改进对策
5.5 大气监测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5.5.1 行业存在问题
5.5.2 技术改进措施
5.5.3 扶持企业创新
5.5.4 行业发展建议
第六章 2019-2021年水质监测发展分析
6.1 水质监测发展综述
6.1.1 水质监测对象
6.1.2 水质监测项目
6.1.3 水质监测方法
6.1.4 水质监测标准
6.1.5 监测站建设方案
6.1.6 水质监测产业链
6.2 2019-2021年水质监测行业市场分析
6.2.1 行业发展规模
6.2.2 行业发展形势
6.2.3 监测设备市场
6.2.4 研发专利状况
6.2.5 商业发展模式
6.2.6 市场竞争格局
6.3 水质监测行业壁垒分析
6.3.1 技术壁垒
6.3.2 订单壁垒
6.3.3 隐性壁垒
6.4 水质监测行业市场前景预测
6.4.1 水质监测市场趋势
6.4.2 水质监测发展机遇
6.4.3 水质监测需求空间
6.4.4 水质监测发展空间
6.4.5 水质监测发展路径
第七章 2019-2021年土壤污染环境监测发展分析
7.1 土壤污染环境监测发展综述
7.1.1 土壤监测特性
7.1.2 土壤监测方法
7.1.3 土壤监测标准
7.1.4 监测网络建设
7.1.5 土壤监测重点
7.1.6 市场发展空间
7.2 2019-2021年土壤修复发展态势
7.2.1 行业扶持政策
7.2.2 修复类型分析
7.2.3 市场发展规模
7.2.4 企业市场规模
7.2.5 市场主体分析
7.2.6 商业发展模式
7.2.7 行业发展趋势
7.3 土壤监测设备及技术分析
7.3.1 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特点
7.3.2 农业土壤检测仪器分析
7.3.3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流程
7.3.4 土壤监测技术应用现状
7.3.5 土壤修复专利公开数量
7.3.6 土壤监测的物联网应用
7.3.7 土壤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7.4 土壤污染环境监测区域发展情况
7.4.1 四川
7.4.2 安徽
7.4.3 江苏
7.4.4 宁夏
7.5 土壤污染环境监测发展对策
7.5.1 加快监测网络建设
7.5.2 开展土壤监测调查
7.5.3 强化监测成果应用
7.5.4 构建监测考核机制
第八章 2019-2021年其他环境监测发展分析
8.1 环境噪声监测发展综述
8.1.1 行业发展政策
8.1.2 声环境综况
8.1.3 行业治理现状
8.1.4 市场发展规模
8.1.5 监测能力建设
8.1.6 行业监测标准
8.1.7 区域发展情况
8.1.8 行业发展前景
8.2 辐射环境监测发展情况
8.2.1 监测网络建设
8.2.2 辐射监测内容
8.2.3 辐射监测结果
8.2.4 区域发展动态
8.3 重金属监测发展态势
8.3.1 重金属监测方法
8.3.2 行业发展进展
8.3.3 区域发展动态
8.3.4 行业市场空间
8.4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8.4.1 基本定义
8.4.2 发展现状
8.4.3 工作目标
8.4.4 主要内容
8.4.5 保障措施
第九章 2019-2021年环境监测设备发展分析
9.1 环境监测设备发展综述
9.1.1 行业运行特点
9.1.2 政策推动国产化
9.1.3 行业驱动因素
9.1.4 行业发展趋势
9.2 环境监测设备市场分析
9.2.1 市场发展规模
9.2.2 产品市场结构
9.2.3 市场发展现状
9.2.4 市场集中度
9.2.5 专利公开情况
9.2.6 仪器仪表需求
9.2.7 市场发展机遇
9.2.8 行业发展趋势
9.3 环境监测设备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9.3.1 行业发展障碍
9.3.2 行业发展问题
9.3.3 行业发展建议
第十章 2019-2021年智慧环保行业发展分析
10.1 智慧环保行业发展概述
10.1.1 行业内涵分析
10.1.2 产业链分析
10.1.3 行业发展阶段
10.1.4 行业参与主体
10.2 智慧环保行业发展情况
10.2.1 发展驱动因素
10.2.2 行业市场规模
10.2.3 行业发展现状
10.2.4 行业竞争格局
10.2.5 行业发展优势
10.2.6 行业运营模式
10.3 智慧环保服务机构分析
10.3.1 智慧环保服务类型
10.3.2 智慧环保服务市场
10.3.3 服务市场发展方向
10.4 智慧环保发展问题及建议
10.4.1 智慧环保面临的挑战
10.4.2 智慧环保面临的问题
10.4.3 智慧环保发展建议
10.4.4 智慧环保发展机遇
10.4.5 智慧环保发展方向
第十一章 2019-2021年国外环境监测行业中的企业发展分析
11.1 赛默飞世尔(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
11.1.1 企业发展概况
11.1.2 2018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1.3 2019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1.4 2020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2 丹纳赫(Danaher Corporation)
11.2.1 企业发展概况
11.2.2 2018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2.3 2019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2.4 2020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3 安捷伦(Agilent Technologies,Inc.)
11.3.1 企业发展概况
11.3.2 2018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3.3 2019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3.4 2020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4 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Inc.)
11.4.1 企业发展概况
11.4.2 2018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4.3 2019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4.4 2020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十二章 2017-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
12.1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12.1.1 企业发展概况
12.1.2 经营效益分析
12.1.3 业务经营分析
12.1.4 财务状况分析
12.1.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2.1.6 未来前景展望
12.2 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2.1 企业发展概况
12.2.2 经营效益分析
12.2.3 业务经营分析
12.2.4 财务状况分析
12.2.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2.2.6 未来前景展望
12.3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3.1 企业发展概况
12.3.2 经营效益分析
12.3.3 业务经营分析
12.3.4 财务状况分析
12.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2.3.6 未来前景展望
12.4 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4.1 企业发展概况
12.4.2 经营效益分析
12.4.3 业务经营分析
12.4.4 财务状况分析
12.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2.4.6 风险因素分析
12.4.7 未来前景展望
12.5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12.5.1 企业发展概况
12.5.2 经营效益分析
12.5.3 业务经营分析
12.5.4 财务状况分析
12.5.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2.5.6 公司发展战略
12.5.7 未来前景展望
12.6 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6.1 企业发展概况
12.6.2 经营效益分析
12.6.3 业务经营分析
12.6.4 财务状况分析
12.6.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2.6.6 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三章 2021-2025年环境监测行业的投资建议
13.1 环境监测行业投资价值评估分析
13.1.1 行业投资主要事件
13.1.2 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13.1.3 投资价值综合评估
13.1.4 市场机会矩阵分析
13.1.5 市场进入时机判断
13.2 环境监测行业投资壁垒分析
13.2.1 竞争壁垒
13.2.2 技术壁垒
13.2.3 资金壁垒
13.2.4 政策壁垒
13.3  2021-2025年环境监测行业投资建议及风险提示
13.3.1 行业投资建议
13.3.2 投资风险提醒
13.4 新冠疫情对环境监测行业产生的影响
13.4.1 正面影响
13.4.2 负面影响
13.4.3 应对措施
13.5 环境监测行业典型项目投资案例解析
13.5.1 项目投资背景
13.5.2 项目基本情况
13.5.3 项目投资计划
13.5.4 项目投资价值
13.5.5 项目经济效益
13.5.6 项目发展前景
第十四章 2021-2025年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14.1 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14.1.1 环境监测行业发展机遇
14.1.2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方向
14.1.3 环境监测热点技术趋势
14.1.4 环境监测设备发展趋势
14.1.5 环境监测第三方运营趋势
14.2  2021-2025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预测分析
第十五章 环境监测行业相关政策解读
15.1 环保政策
15.1.1 环保业法律体系
15.1.2 大气污染防治法
15.1.3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15.1.4 土壤污染防治法
15.1.5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15.1.6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15.1.7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5.1.8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指导意见
15.2 环境监测政策
15.2.1 大气监测相关政策概述
15.2.2 土壤监测相关政策概述
15.2.3 水环境监测相关政策概述
15.2.4 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政策分析
15.2.5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相关政策
15.2.6 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
15.2.7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政策
15.3 地方相关政策
15.3.1 北京
15.3.2 河北
15.3.3 上海
15.3.4 福建
15.3.5 广东
15.3.6 四川
附录:
附录一: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附录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附录三: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附录四:“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
附录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

图表目录
图表1 环境监测产业主体
图表2 2015-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3 2015-201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图表4 2020年GDP初步核算数据
图表5 2015-2020年GDP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6 2015-2020年GDP环比增长速度
图表7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至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8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图表9 2018-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同比)
图表10 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图表11 2019-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12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图表13 2019年全国地表水水质类别比例
图表14 2019年中国七大流域和西南、西北诸河及浙闽片河流水质类别比例
图表15 2020年全国地表水水质类别比例
图表16 2020年全国地表水水质类别比例
图表17 2020年七大流域和西南、西北诸河及浙闽片河流水质类别比例
图表18 2020年七大流域和西南、西北诸河及浙闽片河流水质类别比例
图表19 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各级别天数比例
图表20 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六项指标浓度及同比变化
图表21 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各级别天数比例
图表22 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六项指标浓度及同比变化
图表23 2018年不同类型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
图表24 2018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情况
图表25 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图表26 2018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排名前十的城市
图表27 2018年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情况
图表28 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情况
图表29 2018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排名前十的城市
图表30 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废物产生情况
图表31 2018年医疗废物产生量排名前十的城市
图表32 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情况
图表33 2018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排名前十的城市
图表34 2015-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
图表35 标准检验法发展路径
图表36 1970-1980年代EPA在空气污染领域的一系列行动
图表37 美国1970年代以来空气污染物减排情况
图表38 EPA规定的污染物测定方法内容
图表39 美国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图表40 美国环境监测点位数量变化
图表41 美国空气监测发展历史
图表42 美国水质监测发展历史
图表43 美国主要环境监测设备产品线和市场格局
图表44 环境监测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分布和关联
图表45 2016-2018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
图表46 2010-2019年国内环境监测相关企业新注册量变化趋势
图表47 2019、2020年环境监测相关企业新注册量
图表48 国内环境监测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地区
图表49 2019年全国环境监测站点概况及十四五规划
文字:[    ] [ 打印本页 ] [ 返回顶部 ]
1.客户确定购买意向
2.签订购买合同
3.客户支付款项
4.提交资料
5.款到快递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