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文字:[ 大 中 小 ]
报告简介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通常是基于光散射原理制造而成,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会使得光信号散射,通过测量散射信号强度来获得颗粒物浓度。 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提高,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45亿辆。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尾气排放量不断增多。汽车运行时,燃油未充分燃烧会产生颗粒物,颗粒物是汽车尾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并会污染生态环境。 汽车发动机产生的颗粒物成分主要是碳烟、硫酸盐等。汽车燃油发动机包括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两大类。对比来看,柴油发动机排放的尾气中颗粒物含量更多,成分更为复杂,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危害相对更大。此外,柴油发动机通常应用在动力要求更高、运载能力要求更强的交通工具中,这类交通工具通常油耗更高,尾气产生量相对更多。在我国市场中,为达到环保要求,汽油发动机应用比例更高。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可以采用激光散射、红外吸收等技术进行研制。基于激光散射原理制造的颗粒物浓度传感器,利用光透射原理连续采集数据,传输给数据分析模块,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计算得到单位体积汽车尾气中颗粒物数量,将此信息输出可获得颗粒物浓度。颗粒物浓度传感器具有信号采集速度快、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可实时监测、抗环境干扰性较强等特点。 随着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不断提升,2023年7月1日起,国六b排放标准正式实施,将PM细颗粒物排放标准限值提高至3毫克/公里。符合国六b排放标准的汽车需要配置颗粒捕集器,同时也需要配置颗粒物浓度传感器,以监控汽车尾气颗粒物浓度是否达到标准,协助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近十年来,我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研制还在不断深入,相关专利主要有“一种应用于汽车车内颗粒物及车内温度检测的传感器”、“一种车用颗粒物传感器芯片”、“一种尾气颗粒物浓度传感器的结构”等。在我国市场中,颗粒物浓度传感器提供商主要有博世(Bosch)、安费诺(Amphenol Advanced Sensors)、盛思锐(Sensirion AG)、四方光电等。
报告目录
2025-2030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第一章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定义及分类
一、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的定义
二、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的特性
第二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产业链分析
一、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经济特性
二、颗粒物浓度传感器主要细分行业
三、颗粒物浓度传感器产业链结构分析
第三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地位分析
第二章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总体发展状况
第一节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规模情况分析
一、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
二、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
三、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
四、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
第二节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一、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生产情况分析
二、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销售情况分析
三、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第三节 2025-2030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财务能力预测分析
一、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
二、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与预测
三、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与预测
四、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发展能力分析与预测
第三章 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政策技术环境分析
第一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第二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第四章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运行分析
一、2019-2024年中国市场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需求状况分析
二、2019-2024年中国市场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生产状况分析
三、2019-2024年中国市场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四、2019-2024年中国市场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产品结构分析
第二节 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发展国内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二、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建议
第五章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进出口市场分析
第一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进出口市场分析
一、进出口产品构成特点
二、2019-2024年进出口市场发展分析
第二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进出口数据统计
一、2019-2024年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进口量统计
二、2019-2024年颗粒物浓度传感器出口量统计
第三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进出口区域格局分析
一、进口地区格局
二、出口地区格局
第四节 2025-2030年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进出口预测
一、2025-2030年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进口预测
二、2025-2030年颗粒物浓度传感器出口预测
第六章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供需状况研究分析
第一节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一、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需求规模分析
二、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三、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需求格局分析
第二节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一、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供给规模分析
二、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业市场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三、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供给格局分析
第三节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第七章 2019-2024年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相关行业市场运行综合分析
第一节 2019-2024年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上游运行分析
一、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上游介绍
二、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上游发展状况分析
三、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上游对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影响力分析
第二节 2019-2024年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下游运行分析
一、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下游介绍
二、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下游发展状况分析
三、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下游对本行业影响力分析
第八章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生产要素
二、需求条件
三、支援与相关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五、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集中度分析
二、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第四节 2019-2024 年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9-2024年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二、2019-2024年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九章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重点区域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9-2024年华东地区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运行情况
第二节 2019-2024年华南地区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运行情况
第三节 2019-2024年华中地区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运行情况
第四节 2019-2024年华北地区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运行情况
第五节 2019-2024年西北地区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节 2019-2024年西南地区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运行情况
第七节 主要省市集中度及竞争力分析
第十章 2019-2024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知名品牌企业竞争力分析(企业可自选)
第一节 A.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 B.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C.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四节 D.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五节 E.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六节 F.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七节 H.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收入及盈利指标
三、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四、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五、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十一章 2025-2030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 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二、行业市场蕴藏的商机分析
第二节 2025-2030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一、2025-2030年行业需求预测
二、2025-2030年行业供给预测
第三节 2025-2030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一、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发展新动态
二、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技术新动态
三、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第四节 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SWOT模型分析研究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会分析
四、风险分析
第十二章 2025-2030年中国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二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风险
二、成本风险
三、贸易风险
第三节 颗粒物浓度传感器行业投资建议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
三、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