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202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分析
2025-03-18 来源: 文字:[    ]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服饰等。智能穿戴设备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运动健身、生活辅助等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产业链梳理

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上游为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包括芯片、传感器、显示屏、摄像头模组、通信模组、电池等;中游为产品制造,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VR/AR设备、智能耳机等;下游应用于消费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教育教学、国防军事等领域。

二、产业链上游分析

1.AI芯片

AI芯片,也被称为AI加速器或智能芯片,是一种特制的微处理器,专为高效运行人工智能算法而设计。近年来中国AI芯片产业受到广泛关注,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达到1206亿元,同比增长41.9%。2025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增至1530亿元。

中国AI芯片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寒武纪、地平线、燧原科技等龙头企业凭借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计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AI芯片企业在训练、推理、边缘计算等关键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推动中国AI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市企业如寒武纪、云天励飞等,凭借资本市场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产能和技术优势,而未上市企业如地平线、燧原科技也在快速崛起,为中国AI芯片产业的国产化注入新动力。

2.传感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中国智能传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1336.2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96%。2025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795.5亿元。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优势明显的智能传感器企业,如韦尔股份、兆易创新、华润微、华工科技、歌尔股份等,其余市场参与者以中小型制造类企业为主。

3.新型显示

新型显示技术主要包括OLED、AMOLED、Mini/Micro LED、QD-OLED等。作为智能交互的重要端口,新型显示已成为承载超高清视频、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产业的重要支撑和基础。2023年中国新型显示全产业链市场规模约为6600亿元,占全球市场规模的50%左右。2025年中国新型显示全产业链市场规模将达到7200亿元。

中国新型显示快速发展,已形成“双龙头+细分赛道专精特新”的竞争格局,技术迭代和政策支持推动国产替代。从企业产能来看,LCD领域,中国占全球产能超65%,京东方、TCL华星、惠科合计拥有12条G8.5+高世代线,主导大尺寸面板供应。OLED领域,国内已建成15条G6 AMOLED产线,2024年柔性OLED产能占比将达40%,直追韩国(55%)。Mini/Micro LED领域,三安光电、华灿光电主导芯片产能,利亚德、洲明科技终端产能年增30%。

4.消费锂电池

随着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的迭代以及新兴消费电子产品的不断涌现,中国消费锂电池出货量呈现增长趋势。2024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1175GWh,同比增长32.6%。其中,消费锂电池出货量约为56GWh,占比4.8%。2025年中国消费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0GWh。

三、产业链中游分析

1.腕戴设备

腕戴设备主要包括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作为全球最大的腕戴设备出货市场,中国引领全球增长。2024年全球腕戴设备市场出货1.9亿台,同比下滑1.4%。中国市场仍逆势增长,出货量为6116万台,同比增长19.3%。2025年中国腕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到6728万台。

从竞争格局来看,头部厂商中,华为持续引领行业增长,在中国市场已连续五年稳居出货量第一,出货量同比增长率34.6%,为全球第一。小米、步步高、苹果、荣耀紧随其后,分别占比22.6%、15.7%、7.6%、2.2%

2.AI眼镜

技术迭代升级驱动行业发展,智能眼镜行业空间广阔。2020-2021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28.96亿美元增至50.31亿美元。2021-2023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增长承压,市场规模降至36亿美元左右。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48亿美元。

近两年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多家企业AI眼镜产品相继发布,包括Rokid、Snap、Meta、百度、Looktech、雷鸟创新、闪电科技、XREAL等。同时,三星、OPPO、vivo、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也在积极布局AI眼镜项目。

3.VR/AR设备

在宏观经济及消费购买力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中国VR/AR市场持续疲软,出货量下降。2024全年中国VR/AR市场出货约53.5万台,同比下滑26.3%。受到产品技术革新、AI加成以及新厂商入局的大力拉动,2025年中国VR/AR市场将迎来回暖。2025年中国VR/AR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14.9万台。

从厂商竞争格局来看,中国VR市场仍以Pico为主,市场份额达56.6%,超过一半。其次分别为DPVR、Nolo、HTC、Sony,占比分别为10.7%、9.4%、7.0%、6.5%。

目前国内AR头部厂商以创业公司为主,排名前四的厂商均为成立时间较短的初创企业,分别为XREAL、Rayneo、Rokid、Inmo,占比分别为31.6%、23.1%、18.4%、11.7%。2023年国内主流品牌也开始推出了搭载高通处理器的一体式AR眼镜,开始占据市场份额,华为排名第五,市场份额达5.1%。

4.智能耳机

近年来,全球TWS耳机出货量保持恢复增长趋势。2024年,全球真无线耳机(TWS)市场出货量达到3.32亿台,同比增长13%,恢复了两位数增长。市场回升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开放式耳机的崛起及新功能和垂直场景应用的普及。2025年全球真无线耳机(TWS)出货量将达到3.56亿台。

从竞争格局来看,苹果以23.1%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领先地位,整体出货量达到7600万台。三星紧随其后,整体出货量达到2800万台,占据9%的市场份额。小米位列第三,出货量为2600万台,市场份额达到8%。boAt依靠“机海战术”以及在印度市场的地域优势,出货量达到2000万台,市场份额达6%;华为凭借积极的海外扩张战略,海外市场出货量实现翻倍增长,推动整体同比增长60%,出货量达到1500万台,市场份额达4.5%。

5.智能穿戴企业注册量

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从2020年的2.6万家增长至2024年的10.03万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19%。广东企业注册量占比最高,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等电子产业链发达地区。浙江、江苏分列第二、三位,主要依托长三角制造业优势。

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呈现“全球巨头主导、本土企业崛起、垂直领域细分”的格局。苹果、华为、小米通过生态整合与技术创新巩固全球地位,而荣耀、Amazfit等品牌聚焦特定场景(健康、运动、AI)实现差异化竞争。

四、产业链下游分析

1.智能可穿戴设备销售渠道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销售渠道已形成“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格局。线上渠道依托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实现规模化销售,占比约为63%。线下渠道通过体验和服务增强用户粘性,占比约为37%。

2.VR/AR下游应用占比情况

VR/AR内容市场下游应用中,娱乐领域占比超过一半,达54.6%,随后教育、直播、房产家居、医疗健康、工业制造、文旅领域分别占比16.0%、8.3%、7.8%、5.4%、4.1%、0.9%。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