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2025年中国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分析
2025-03-31 来源: 文字:[    ]

钠离子电池是一种依靠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完成充放电工作的二次电池,其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似。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安全性高、高低温性能优异等优势。随着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成熟,钠离子电池有望在大规模储能和特定动力领域率先商用,成为锂电池的重要补充,推动新能源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钠离子电池产业链梳理

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及设备,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集流体、生产设备等;中游为钠离子电池制造,按照技术路线的不同,可以细分为钠硫电池、钠盐电池与钠-空气电池;下游为应用领域,可应用于大规模储能、低速电动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二、钠离子电池上游分析

1.钠离子电池成本占比

钠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似,也是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集流体组成。钠离子电池材料成本构成中,正极材料及电解液占比最大,均达到26%,隔膜占比18%,负极材料占比16%,集流体占比4%。

2.中国钠盐储量丰富

钠离子电池使用的电极材料主要是钠盐,相较于锂盐而言储量更丰富,价格更低廉。2023年中国钠盐储量为155.35亿吨,较上年增长8.01%。2025年中国钠盐储量将达到171.27亿吨。

3.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层状氧化物类、聚阴离子类和普鲁士蓝类等技术路线。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和产业化速度,如层状金属氧化物技术成熟、产业化最快,普鲁士蓝类成本低,聚阴离子型化合物功率密度高等。重点布局企业包括中科海钠、宁德时代、振华新材、珈钠能源、湖南立方新能源等。

4.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碳基材料,其中硬碳是主流选择。硬碳具有高储钠容量、低储钠电位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因此应用前景良好。主要企业有佰思格、贝特瑞、中科海钠、杉杉股份、翔丰华等。

5.钠离子电池电解液

钠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成分与锂离子电池基本相似,但溶质主要为六氟磷酸钠,重点企业包括天赐材料、多氟多、如鲲新材、永太科技、赛纬电子等。

6.钠离子电池隔膜

隔膜与锂电池相比变化不大,主要企业有恩捷股份、星源材质、中材科技等。恩捷股份在锂电池隔膜全球市占率超40%,依托成熟产线快速切入钠电赛道,成本优势显著。星源材质与宁德时代、中科海钠等头部钠电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2025年钠电隔膜产能规划达15亿平方米。

三、钠离子电池中游分析

1.钠离子电池出货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政策的持续支持,中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2023年,钠离子电池平均价格仍在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铅酸电池之上,其理论成本优势尚未体现出来,全年出货量约0.7GWh,2024年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超1.5GWh。2025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出货将超过7GWh,2030年超过200GWh。

2.钠离子电池需求量

目前我国有部分企业开始小批量生产钠离子电池,但尚未大规模产业化,产业化初期成本优势不足。未来随着产业投入加大,高性价比的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2024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市场需求量约11.9GWh。2025年中国钠离子电池需求量将达28.2GWh,2028年需求量将达到95.6GWh。

3.钠离子电池市场结构

钠离子电池按照技术路线的不同,可以细分为钠硫电池、钠盐电池与钠-空气电池。钠硫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适用于大规模储能应用,例如电网级储能和电动汽车,在钠离子电池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2023年钠硫电池在钠离子电池市场中的占比达到52%。钠盐电池和钠-空气电池分别占比30%和18%。

4.钠离子电池重点企业布局

从企业布局情况来看,钠离子电池厂商呈现“龙头引领+新势力崛起”格局,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锂电巨头依托技术积累快速切入,中科海钠、传艺科技等企业以差异化技术路线抢占细分市场,储能与低速交通领域成为产业化突破口。

5.钠离子电池相关上市企业

当前,我国属于“钠离子电池”概念的上市企业共计100余家。2024年前三季度,排名前100名企业共计实现营收10474.01亿元,归母净利润702.61亿元。营业收入排名前十名的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河钢股份、欣旺达、中国动力、中天科技、亿纬锂能、天能股份中伟股份、格林美、三峡能源。

四、钠离子电池下游分析

1.下游应用占比

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二电池技术,凭借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从下游应用占比情况来看,储能是钠离子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2023年占比高达60%。其次为电动两轮车和新能源汽车,占比合计约为40%。

2.储能装机规模

钠离子电池适用于电网级储能、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如风能、太阳能)以及工商业储能系统,同时也可以用于家庭储能系统,帮助家庭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家庭能源的自给自足,降低用电成本。截至2024年底,我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首超百吉瓦,达到137.9GW。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GW/184.2GWh。中2025年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93.06GW。

3.新能源汽车

随着技术的进步,钠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也在逐步拓展,如江淮钇为全球首款钠电池量产车的交付。2025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0.3万辆和183.5万辆,同比均增长5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3%。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