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最大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北京对汽车生产消费的金融支持
2007-05-23 来源:金融时报-金时网 文字:[    ]

  “十五”期间,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成为北京市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也相应成为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点。人行营业管理部对北京汽车产业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显示:辖内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北京市汽车工业的力度不断加大,而对汽车消费的支持逐步减弱,需要引导金融机构改善信贷支持。

  目前,北京市共有16家中资商业银行、5家汽车金融公司从事汽车金融服务,成为汽车类贷款的供给主体。这些金融机构不仅在生产制造环节对汽车工业提供金融服务,而且还在终端消费市场通过信贷支持直接拉动汽车需求。从总体看,在汽车金融服务上,辖内金融机构对汽车制造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去年,辖内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发放汽车工业贷款50.3亿元,同比增长26.1%。在对北京市现代制造业的信贷支持中,汽车制造业的贷款比例占到27.3%,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但是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却在不断下降。汽车消费信贷可以通过提高用户的现实购买力,挖掘潜在的汽车市场需求,进而促进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据监测,近年中资金融机构(包括汽车金融公司)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不断下降,从2003年末的254.2亿元降至2006年末的104.7亿元,年均降幅达到25.6%。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个人自用车汽车贷款不良率高,商业银行纷纷缩减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在银行业对汽车生产和消费的支持出现一增一减的同时,汽车金融公司悄然占据了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主导地位。自2004年大众汽车金融公司开业以来,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发放额迅速增长。截至2006年末,汽车金融公司的汽车类贷款余额为25.95亿元,是2005年末的近7倍。同时,汽车金融公司的季度累放额在汽车消费信贷中的占比,从2004年4季度的0.1%跃升至2006年4季度的93.6%。商业银行似乎在沉默中慢慢放弃了汽车金融业务。

  事实上,商业银行并没有停止汽车金融服务的脚步,其服务的态势正趋于多元化。据调查,商业银行对汽车工业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局限于贷款,还包括票据的承兑、贴现、代保管,签发信用证、保函等中间业务,不断满足企业的国际业务配套的需求。而汽车生产企业的贷款则采用以银团贷款为主的方式。据有关数据信息显示,截至去年10月末,拥有贷款的北京奔驰、北汽福田、北汽制造厂三个主要整车制造企业均采取银团贷款的方式,其原因主要是出于整车制造业的需求——为防止单家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变化而影响到资金的长期可得性与稳定性。

  不可否认,北京市汽车工业在融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势必影响汽车工业的发展。首先,支持汽车研发的信贷投入尚需加强。2004年,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北京市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12.6%,排名第二位;而同期研发经费投入仅为销售收入的0.81%,排名第七位,比全市工业平均值低0.15个百分点。目前汽车工业利润偏低,要改变利润增长方式,必须向上游延伸,加大技术投入,以争取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位。北京市曾对全市4000多户工业企业进行过相关调查,49.6%的样本企业认为缺乏资金是影响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第一因素。但商业银行由于研发阶段资金耗费大、风险高等原因而很难介入。

  其次,商业银行议价能力较弱。据调研,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及盈利考虑,仍把目光重点投向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而整车外资企业如北京现代、北京奔驰,零部件外资企业如摩比斯公司不仅拥有充裕的资金,而且有着较强的融资能力和议价能力,这类银企合作,既易使商业银行陷入被动,也会滩薄商业银行的利润。如北京奔驰处于意向中的二期项目贷款,不仅要求较低的贷款利率,还要求采取信用方式放款,而商业银行依然有着较高的积极性。

  第三,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单一。根据《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规定,国内的汽车金融公司只能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以及向金融机构借款。这一方面加大了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在汽车金融公司成为汽车消费信贷主体的情况下,也进一步限制了消费信贷的规模,不利于发挥汽车金融逆汽车产业周期运行、熨平周期性波动的功能。

  对此,有关业内人士建议,应当从多方面加强对汽车工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国内外多种所有制资本对北京汽车工业进行投资,扩大融资渠道,加强资本运作,为北京汽车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本依托。建议政策性银行对北京市汽车工业的信贷支持实现”零“的突破,加大对内资企业及其研发阶段的支持;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提供具有风险补偿的银团贷款,分担资金、分散风险,支持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成长发展。建议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开展合作,利用资金、网点、结算服务等优势,形成以汽车金融公司为运作方、商业银行为资金提供方的格局,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同时大力开展中间业务,进行业务创新,更好地满足汽车工业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推动银行业务创新。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