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福建装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调查分析
2007-05-31 来源:中国推土机网 文字:[
大 中 小 ]
装备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总体水平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备条件。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鼓励各地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如何抓住世界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国家致力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是福建省“十一五”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等七大行业54个行业小类。
1、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装备制造业在福建省的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发展较快。企业数增长较快。2006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下同)企业单位数2510个,比2005年增长 13.3%,比2000年增长1.3倍。产值持续增长。2006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下同)工业总产值3021.30亿元,占福建省工业总产值的30.2%,比2005年增长了18.8%;比2000年增长2.8倍。“十五”期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9%,比福建省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高17.1个百分点。销售与生产同步增长。2006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2936.78亿元,比2005年增长17.9%,比 2000年增长2.8倍。出口增长强劲。2006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1342.11亿元,比2005年增长14.0%,比2000年增长3.5 倍。资产规模稳步增大。2006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资产总额为2051.42亿元,比2005年增长18.4%,比2000年增长了1.7倍。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装备制造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32.53亿元,占福建省工业利润总额的29.7%,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9.77亿元,同比增长 26.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16.55亿元,同比增长35.0%;装备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为60.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贡献率不断提高。2006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0%,比2005年高出3.2个百分点。
2、品牌竞争力有所提高。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福建省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开发和创新工作,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福建省已拥有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如:夏新、厦华、万利达、灿坤、太阳、东南、南孚、厦工、龙工、金龙、ABB等品牌;拥有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如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装载机产销量居全国首位,龙工集团公司的装载机产销量居全国第三位,福建华橡自控技术公司生产的轮胎硫化机是国内同类产品中规格最齐、尺寸范围最大、质量精度最优、技术含量最高的生产企业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左右。
3、产业群集聚效应逐步实现。近年来,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如:逐步形成了以冠捷电子为龙头、华映光电、NEG、JVC、LG、顺明电子、嘉溢电子等为配套的福州显示器产业链;以厦华、夏新、万利达等企业为龙头的厦漳视听产品产业集群;以“东南汽车”和“金龙汽车”为主体的福州、厦门汽车产业群;以坂中、秦溪洋、赛甘、湾坞四个专业园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主导产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水泵、汽油柴油发电机组、电子保健医药器械、家用电器组成的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福州、厦门为主体的造船中心和以福安、龙海为主体的民间船舶修理业的产业格局。
二、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及规模偏小。尽管近几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总量及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浙江、江苏等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2006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单位数2510个,是浙江的 16.3%;工业总产值3021.30亿元,仅为浙江的31.9%;主营业务收入2873.9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8%,比2005年下降0.3个百分点;资产总额2051.4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5%,仅为浙江的26.2%。
2.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从产销率看,2006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产品销售率为97.2%,比2005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除专用设备制造业比2005年上升0.9个百分点外,其余六个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下降幅度最大,达4.2个百分点。从国内市场占有率看,2006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8%,比2005年下降 0.3个百分点,比2004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仪器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出现下降趋势。从境外市场销售情况看,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达1342.11亿元,同期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为3324.03亿元,比福建省高出147.7%。福建省装备制造业销往境外的比重为47.9%,比2005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境外销售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境外销售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
3.行业发展不平衡。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主导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则是弱势行业。2006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1470.06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48.7%;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90.15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6.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09.52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3.6%。
4.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从总体上看,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处于产业链中偏低端的地位,技术创新能力偏弱。2006年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完成新产品产值91.22亿元,占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比全省工业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R&D投入水平偏低。目前福安市700余家电机生产企业中只有11家企业的13种产品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多数电机生产企业以贴牌生产为主导,全市现仍有200多家的电机企业完全从事贴牌生产,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从外资企业情况看,尽管福建省拥有戴尔计算机、冠捷电子、华映光电等规模较大的企业,但由于都是外资企业,其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国内的企业主要是组装和销售,因此产品附加值率偏低。
5.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偏少。 1999-2006年8月,福建省共有64个商标入选“中国驰名商标”,其中装备制造业仅有6个商标入选,占入选总量的8.7%;2001-2006年福建省共有79个品牌入选“中国名牌”,其中装备制造业有15个入选,占总量的19.0%;2001-2005年共评选出690个“福建省著名商标”,装备制造业共95个入选,占评选总量的13.8%;1996-2006年福建省共评选出1118个“福建名牌产品”,装备制造业有172个产品入选,占评选总量的15.4%。
三、提高竞争力,打造海峡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建议
今年3月初,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争取到2010年,初步形成优势装备、基本装备和产业装备等分工协作、互相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海峡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福建省要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及时解决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加快研发、生产及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业竞争力。一是加快建立研发、服务与生产一体化的体系。现在客户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要求能够提供有形的产品,而且要求能够提供从产品开发、销售到报废、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产品的内涵从单一的实物,扩展到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用户对制造方的要求,从单机到成套,从成套到工程承包,从交钥匙工程到金融服务,目前已经扩展到了工程咨询、维修外包等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建议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学习、引进、吸收,加大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培育对行业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高端成套设备制造企业和工程承包公司。目前福建省大部分企业只是生产一些零配件,尽管产量和产品质量一直在上升,但只是大型跨国企业的加工车间,利润仍然较低,而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等公司,均把设计、制造企业联合起来,由承包公司控制总体设计和关键设备的制造,集中生产一项产品,并集中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形成研发促生产,生产促研发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值得福建省借鉴。
2.加快推进产业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统计,使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制造资源计划――ERP),平均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5%、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少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当前装备制造业正向全面信息化方向迈进,其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DIMS)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并向制造智能化方向发展。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既有高新技术产业,也有相当数量的传统产业,这些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迫切需要信息技术进行带动、改造。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一是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二是出台支持企业信息化的优惠政策与资金扶持,为企业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建立法律保障体系;三是鼓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以及管理和决策水平;四是引导企业运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
3.主抓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促进弱势行业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产业内部联系很强的产业,没有大企业引领,就形不成有效的产业链,形不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因此建议,一是加大对弱势行业的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根据装备工业产业技术战略,整合有限资源,确定一批龙头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在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倾斜,给大企业集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二是发展一些具有较强专业化协作能力的小型企业。这些小型企业的发展要突出专业、精细、配套、灵活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形成装备制造业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格局。
4.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建立具有福建省特色的产业研究开发成果的管理体系,为顺利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创造最佳条件;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继续做好有关创新活动的政策导向、咨询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军用技术向民用的转移;三是加快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与企业投入相结合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支持重要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四是加速建设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以解决中小企业技术来源不足、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发展资金紧缺等问题;五是加强政府采购扶持力度,出台鼓励福建省企业优先使用闽产装备的措施。如对率先采用闽产装备的重点项目,业主单位贷款时由财政给予贴息。六是由政府、制造企业共同设立装备制造风险基金,为承担自主创新的企业进行保险和担保。
5.加大力度培育装备制造业强势品牌。通过自主创新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推进重大装备企业的强强联合,形成若干大型集团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小巨人”企业集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强势名牌。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