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情况分析
2020-11-25 来源: 文字:[    ]

日本是亚洲首个零文盲率国家,学校体系秉承平均主义原则。其教育体系主要通过中央机构文部省实行集中课程管理和资源分配及教师和校长轮换制度。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有利于建立平等和相互相认的关系。

日本的教育标准较高,尤其在数学和科学领域。除了整体的高标准目标,教育体系还强调道德教育、公民责任和社会原则,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相辅相成。学生在学校体系获得基本技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参加培训会相对更容易。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接触多种技能、学习忠诚美德、团队精神、合作原则及工作纪律的平台,并强化学生为实现国家目标而奋斗的使命感。

图表  日本教育体系情况

日本的职教机构主要包括职业初中、高中、专修学校、专门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等。初中阶段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则倾向培养专业技能及社会责任感。专修学校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一般以私立类型居多,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设高中课程的高等专修学校,该类学校可授予毕业生高中毕业资格;另一种是招收高中毕业生而设立的专门课程的专门学校,隶属于高等教育,可授予短期大学毕业资格,该种类型学校在专修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第三种是设立一般课程的专修学校,可自由入学。

日本职教另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培训。企业培训主要是针对公司企业员工开展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培训。此外,社会公共训练亦是日本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标主要是为失业者和转换工作的人提供再就业培训。日本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就是从教育到就业的过渡过程,这一过程是以院校和企业之间的直接关系为基础的,呈高度结构化形式。企业和院校的关系一般与二者的声望相关,以信任为基础。相较而言,日本的职业教育除了基础和技能教育,对健康、安全、

道德和生存教育亦非常重视。

图表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情况

回顾其发展,日本的职业教育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阶段,包括建设期(明治时期~二战结束)、改革期(二战后~20 世纪70 年代)和发展繁荣期(20 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职业教育最早可追溯至明治初期。在1871 年(明治4 年),工部省在东京设立工学寮,是日本的第一所职业学校。1874 年,东京的开成学校内设立了“制作学教场”,被认为是日本第一个中等职业教育机构。1883 年和1884 年分别制定的《农业学校通则》和《商业学校通则》,分别对各类学校的目的和课程设置等做了详细说明,标志着职业教育在日本正式开始。

1899 年,为适应甲午战争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政府颁布了《实业学校法令》,这是日本第一步有关职业教育的完整法令,确认了中级职业教育与中等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制度,对实业学校统一分类,正式确立起中等职业教育制度。

1903 年,政府颁布《专科学校令》,增设各章职业科的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1907 年成立了明治专科学校,该校为私立的高等工业学校。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重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主要围绕制造业、农业和商业等方面。

二战后,日本进入职业教育的改革恢复期。1947 年国会通过的《教育基本法》,阐明了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教育总目标,明确了教育目的、方针、教育机会均等、义务教育等方面的一般原则。战前负责职业教育的实业学校,实业专门学校大部分改为新制高中和新制大学,职业教育地位进一步提升。1951 年,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对职教的目的、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财政补贴等均作了具体规定,要求对职业教育提供财政支持。这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962 年,日本创建高中和短期五年一贯制的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打破了之前单一的高等学校制度。进入1970 年代,由于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界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高等专门学校得到快速发展。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日本职业教育发展进入繁荣期。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日本政府将“技术立国”定为经济发展战略。为适应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更加多元化,更高级的职业教育形式开始出现,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呈下降趋势。综合高中、专攻科、专门职业硕士课程、专业研究生院等新兴专业学科不断涌现。

图表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历程

梳理日本职业技术历史发展和现状,其发展呈如下新趋势:1)高等职业教育终生化。随着日本终身雇佣制关系的打破,失业和转岗人员增加,职业教育社会化和终身化已成为新趋势,如短期大学增加对社会人员的培训,专门学校开设短期培训课程和公开讲座等方式支持地方民众终身学习。2)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日本中等职业教育逐渐弱化。日本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企业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机制以及重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